弗蘭茨沒有想到俄國人和英國人這麼快就達成了共識,由於一切發生的太快,他連阻止的機會都沒有。
弗蘭茨還希望俄國人可以在前麵多頂一會,給奧地利帝國爭取更多的時間。
《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終究還是被廢除了,俄國之所以一直從西線進攻奧斯曼不隻是因為這裡距離君士坦丁堡更近,這裡的斯拉夫老鄉更多。
而是東線的行軍道路太過艱難,補給線更是難以保證。
海運是此時唯一能保證東線補給通暢的方式,然而一旦失去了黑海霸權,俄國就隻能選擇繼續從西線出擊。
俄國從西線出擊就勢必要爭取巴爾乾各民族的支持,因為巴爾乾地形限製性太強,想要奪取君士坦丁堡不可能一蹴而就。
雖然弗蘭茨對於巴爾乾的興趣不大,但是卻不可能接受俄國人全麵占領巴爾乾,畢竟沒人願意始終有一把槍頂在自己身後。
更何況俄國人在奪取了緩衝區之後,是否會滿足?他們會不會趁勢西進?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數百年,沒人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然而無論如何奧地利帝國是無法容忍這種局麵出現的,弗蘭茨不會將自己的未來寄托在彆人的人品上。
而且一旦局勢變得無法收拾,那麼很難說英國人會不會和俄國人聯起手來。
畢竟當年奧斯曼帝國如日中天之時,英國人可是奧斯曼人的忠實盟友。即便不被英俄兩國前後夾擊,弗蘭茨也必須考慮被人扔到前線當槍使的可能。
前文提到過,如果俄國想要西進,那麼奧地利帝國一定是必須拔除的障礙。
在這一點上,雙方的矛盾無法調和,也不可能調和。奧地利帝國既不可能脫離德意誌邦聯,也不可能放棄北意大利和伊利裡亞地區。
此時貝爾格萊德已經是奧地利帝國的領土,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然固若金湯。另一麵布加勒斯特之鷹做得還不錯,瓦拉幾亞的俄國勢力基本被排除。
俄國想要從東南方向進攻奧地利帝國基本上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雙方的激戰隻會出現在北方也就是加利西亞。
曆史上的奧地利帝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選擇不發展該地區,然而奧地利帝國境內最大的油田就在加利西亞,同時它也是奧地利帝國未來的第二大糧食產區。
弗蘭茨不光要發展,還要搞得轟轟烈烈。他在加利西亞規劃了大量城市,由鐵路將其連接在一起。
這些城市將會吸引大量的移民促進該地區發展。
同時這些城市也是守衛國土的戰略節點,比起漫無目的地修建防禦工事,不如搞好建設。
這樣既不會暴露己方的戰略意圖,也不會讓其他國家感受到敵意。
加利西亞地區特殊的點在於它曾經是波蘭的一部分,而波蘭的其餘兩個部分在普魯士和俄國手中。
隻要奧地利帝國將加利西亞發展得好,那麼很容易吸引到其他兩地的移民。
加利西亞的資源分布很好,這裡既可以發展農業,也能發展工業。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基礎建設過於落後,修路就是此時的最佳選擇。
鐵路、公路、水路可以極大地改善當地交通,同時還能帶來大量的就業從而造就一批脫產農民。
不過未來的工業依然要靠外來人口,畢竟加利西亞人還是很依戀土地的。
在施塔迪翁伯爵辭世之後,新總督的人選就提上了日程。呼聲最大的便是曆史上加利西亞的下一任總督阿格諾爾·戈武霍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