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河南,攻克太原過程中,趙庸也都立下功勞。
趙庸為常遇春手下部將,常遇春每戰必衝鋒陷陣,所以趙庸主持中軍。
北伐歸來,老朱論功行賞,趙庸的功勞僅次於徐達、常遇春。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立下赫赫戰功的趙庸原本應該封國公的,卻隻封為南雄侯。
他心中的憤恨,可想而知?
這一次,攻打巴蜀,朱標啟用新人,讓降將傅友德為北路軍統帥,藍玉、沐英為左右前鋒。
趙庸由此更加記恨朱標,所以對漢中的投降持敷衍態度。
明初大夏國的興元就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漢中。
漢中北靠秦嶺,南鄰米倉山,大巴山,是一塊盆地。
這裡物產豐富,以此為跳板,向南翻過大巴山,就進入一望無垠的成都平原。
所以自古以來,守巴蜀必守漢中,這就是為什麼劉備拚了老命也要和曹操在漢中打一仗。
漢中一失,巴蜀就失去了屏障。
聽說劉恩忠有投降的跡象,夏國司徒吳友仁即刻領大軍三萬前來征討。
劉恩忠自知事情敗露,一麵速死抵抗,一麵派人向臨近的西安、寶雞求救。
趙庸坐擁數萬大軍,不僅不救援,也不向傅友德彙報,反而是彙報老朱。
這簡直就是坐視劉恩忠被夏軍彈壓。
當此之時,明軍主力在北平,大同一線和北元王保保作戰,內地比較空虛。
沐英隻是一個小字輩的將軍,是雄武軍指揮使,手下隻有五千多人。
朱標啟用新人,讓他為前鋒,現在已經到了寶雞。
就等著傅友德和藍玉大軍一到,就一起殺向巴蜀。
聽到漢中有變的消息,沐英不敢怠慢,當即就要帶領軍隊前來支援。
有人勸諫道“將軍不可,潁川侯寶雞和漢中相隔一座秦嶺,一路高山險阻。我軍人數又少,不如等潁川侯來了,我軍再一起進軍。”
沐英大怒道“漢中是巴蜀的門戶,如果被賊軍收複,這將給我進軍帶來多大傷亡?”
“可是,我軍少人,而且還跋山涉水!”
沐英拔劍指著那人道“陛下和皇後娘娘待我恩重如山,隻要能收服漢中,我就是死了,又有什麼可惜的。不要多說,你要跟我去就去,不願去就在這待著,再多說,我就宰了你祭旗!”
那將領,哪還敢多說?
隻是奉承而已。
“是,將軍既然有如此雄心,在下敢不效犬馬之勞?”
於是沐英帶本部人們翻越秦嶺,星夜前往漢中。
到了漢中城下,吳友仁見沐英人少,率軍出戰。
沐英擺出他最擅長的三段擊,用火器輪番射擊前來的射手。
夏軍雖然人多,可是明軍科學有效的三段擊的打擊下,根本無法靠近明軍。
吳友仁不能抵擋,紛紛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