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年間。
朱棣傻眼了。
為何,大明的財政如此捉襟見肘,連皇室的開支都負擔不起?
他也很想知道,銀子究竟花在了哪裡?
後人不是說,朱祁鎮生了個好兒子朱見深嗎?
朱見深還發動了發動成化犁廷,差一點就掃平女真族。
最後還留給兒子一個盛世。
他還挺欣賞朱見深的。
收拾了父輩的亂局,延續了大明的穩態。
難道說,自朱見深之後,大明皇帝皆是庸才?
【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官員數量大約在人左右。】
【但是到了朱允炆時期,因為擔心官僚集團的數量不足以壓製各地的藩王,所以朱允炆下令削藩。】
【之後,朱棣又遵從祖訓,開始供養宗室。】
【於是發展到了朱見深時期,明朝的官員數量激增,翻了整整5倍之多。】
洪武年間。
朱元璋此刻有些懵。
他已經明白供養宗室是個錯誤的決定了。
但是他不明白,官員的數量為何要增加這麼多?!
是因為要用官員來牽製宗室嗎?
宗室的數量,增加的這麼快嗎?
朱元璋此刻滿是疑惑。
不過,隻要官員素質好,辦事效率高,官員數量增多,也沒啥關係的吧。
很快,天幕就打了朱元璋的臉。
【既然官員人數出現了倍增,那麼行政效率理應也隨之提升,對吧?】
【但事實並非如此。】
【以宛平縣知縣沈榜為例,他每年要向27個不同的部門繳納當年所需的稅款,然而稅款的總額卻隻有兩千兩白銀。】
【這種繁瑣複雜的行政程序,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資源。】
【大明朝廷投入了最多的人力,卻隻帶來了最少,而且還是越來越少的回報。】
【那麼,為什麼會越來越少呢?】
大明前期的皇帝瞬間都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這是??冗官了嗎?
北宋時期,人浮於事、機構臃腫,導致冗官現象嚴重,成為了社會的沉重負擔。
這一問題不僅加劇了財政壓力,還極大的影響了行政效率。
洪武年間。
朱元璋沉默不語。
在建國之初,他就吸取了曆代王朝覆滅的教訓。
唐朝後期混亂不堪,內亂不斷,藩鎮割據,吏治腐敗。
宋朝重文輕武,冗兵、冗官、?冗費,邊防問題嚴重。
元朝政局動蕩,帝位頻繁更迭,政治腐敗盛行,皇帝治國無方。
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轍,他在建國之初便開始著手強化中央集權。
他廢除了宰相這一昔日權柄極重的文職高位,後來又通過胡惟庸一案大加肅清,株連甚廣,甚至多位開國功臣牽涉其中。
此舉之下,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唯恐觸怒龍顏。
對他更是千依百順、唯命是從。
朱元璋對目前朝廷上官員的態度很是滿意。
隻是這種高度集權的體製,也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工作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