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桂康的印象中,陳長安是個很有階級覺悟的人。
非一般人可以相提並論。
官場上,每天抱著黨報學習的乾部有很多,把組織綱領和政策路線吃透的人也有很多,他們不缺鑽營的頭腦。
但真正能把政治搞懂的人卻不多,多數人都沒有階級覺悟。
陳長安則不同。
當陳長安鋪開架勢謀篇布局時,他代表的既不是官僚階級的利益,也不是商賈階級的利益,而是代表著呂州的四百萬老百姓。
這就是無產階級的覺悟。
陳長安如果為上級的高官顯貴代言、為商賈巨富代言、為個人利益代言,那他就是個沒覺悟的人,他也很難穩如泰山地盤坐在呂州。
不看陳長安說了什麼,隻看陳長安做了什麼。
張桂康相信這,應該也是省委葉書記對陳長安加以重用的主要原因。
官場上從來都不缺拍馬奉迎的角色,漂亮話誰都會說,而真正能把事情乾好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在這方麵,陳長安的所做所為幾乎無可挑剔。
不管陳長安做事是否帶有私利目的,不可忽略的是,陳長安所做的事確實是有利於國家、有益於的人民。
除此之外。
陳長安那人還是個權術玩家,他擅長利用“爭議”引發關注。
早在澗溪村做包村乾部的時候,陳長安就貸款給村民發福利,然後又吸納村民手中的錢去組建村集體公司,以公司名義投資股市。
每天還開著奔馳去上班。
他明知道那樣做的影響很不好,他還是那麼做了,結果被人投訴,成功引起了紀委的關注。
被查之後,他反把紀委給耍得團團轉。
外行看個熱鬨,內行一看就明白,陳長安行走在“爭議”點上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想讓上層知道他在基層乾了多少活。
他很清楚,有爭議才有關注。
在無數眼睛的關注下,彆人想搶他的功勞,很難很難,彆人想動他,也同樣很難很難。
這就是一種權術智慧。
再比如雙林商港的股權改製問題,讓呂州四百萬老百姓共同持股,那也是一種極具爭議的做法,當初曾引起省裡的高度關注。
諸如此類的“爭議”還有很多很多。
可以這麼講
陳長安執政生涯裡的每一個關鍵點,都把“爭議”兩個字發揮到了極限。他成功利用“爭議”點,把全省目光都聚集在他一個人身上。
他就是個明星式的乾部。
他的一言一行,以及他的生與死,時刻都被人關注著。
這種環境下,隻有兩種人會盲目地挑戰陳長安一種是沒有政治覺悟的平庸之輩,另一種就是姚濤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公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