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瓶的第二層,是洋彩,和第一層一樣,屬於是低溫釉上彩!”
“第三層是仿宋代的哥釉,屬於高溫單色釉!”
“接下來在大瓶的頸部,是乾隆風格的青花,在頸部兩側各有一隻金彩的螭龍耳!”
“在青花的下麵,是鬆石綠釉,接下來是仿宋代鈞窯的窯變釉,在窯變釉下麵這層是鬥彩!”
“鬥彩屬於高溫釉下彩跟低溫釉上彩之間的結合,在鬥彩的下麵,是粉青釉的貼塑!”
“接下來在大瓶的腹部,也就是它的主題紋飾,是霽藍釉加金彩的色地上有十二幅粉彩開光,這粉彩開光分為六幅寫實畫跟六幅錦地!”
“寫實畫包括三陽開泰、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和博古九鼎!”
“六幅錦地它們畫的都是萬字、蝙蝠、如意、蟠螭、靈芝和花卉!”
“在腹部以下,是仿宋代的官釉,屬於高溫單色釉,接下來又是一層青花,這層青花是仿明代永宣風格的青花,然後是一層粉彩!”
“下麵一層是珊瑚紅釉加金彩回紋,然後是仿宋代的汝釉,屬於高溫單色釉!”
“最後一層是醬釉加金彩卷草紋,其中醬釉是高溫顏色釉!”
這巴拉巴拉一大堆說出來,觀眾們總算是對這個看上去五顏六色,豔麗異常的大瓷瓶有了一個具體的認知!
“厲害啊,難怪叫做各種釉彩!”
“我想問的是,溫度都不一樣,是怎麼燒到一起的?”
“我光是聽一下都有點暈了,當初製作它的工匠,該有多厲害啊?”
“哈哈哈,拆開來看,每一部分都非常好看,怎麼拚在一起就有點難以描述了呢?”
楊光這時候做了一個總結“我們總說讓文物活起來,可是怎麼活起來?其實就是需要我們大家,對文物充滿熱愛,如果做不到熱愛這些東西,是理解不了它們的內在美的!”
“然後我們再說回這個多層釉彩,有的是高溫釉彩,有的是低溫釉彩,燒製的時候,溫度根本就不一樣,所以,我就很好奇,清代的時候那些工匠,他們沒有溫度計啊!”
“那你說這些工匠是怎麼控製這個溫度的呢?”
當楊光問出這個大家心裡幾乎都在疑問的問題後,專家就開始解釋“古代的工匠在燒製的時候,有很多方法可以判斷溫度,最簡單的一種就是用肉眼去觀察,在一個就是測溫瓷片,其實許多都是非常簡陋的方法!”
說白了,就是當時並沒有溫度計,隻是靠著這些最原始的方法,然後利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溫度。
而當大家震驚於這件瓷瓶的工藝之複雜的時候,下一件文物也揭開了它的神秘麵紗!
石鼓!
一共十麵,每麵石鼓重約一噸,身上刻有詩文,被稱為石鼓文,記錄了先秦時期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是國內曆史上最早的時刻文字!
當鏡頭給到石鼓上麵那些文字特寫的時候,所有人都感覺到,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
這件國寶的守護人是梁家國,在看完石鼓以後,他總結“我覺得看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得看他們的文字,在曆史上同一時期的很多國家,他們的文字已經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但是漢字的生命力,已經延續了幾千年!”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文字,心裡並不會覺得它有多偉大,可是國內的方言那麼多,如果沒有這些文字,我們該怎麼交流?”
“人,在它們麵前,真的非常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