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鐘後,女媧對鄧嬋玉說道:“構成洪荒世界運行基礎的道基有一些破損,比如說你之前講的那個懼留孫的事,就對因果大道有些影響。”
在女媧的解釋下,鄧嬋玉也明白了當前事態的嚴重性。
大道之間很多都是矛盾的,有些可以共存,比如說水火,比如說生死,有些就無法共存,比如弄死懼留孫的那個姑且稱之為“倒果為因”的大道,這個就無法和因果大道同時存在於洪荒世界當中。
這邊順,那邊逆?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順,什麼時候逆,好家夥,那不徹底亂套了嗎?亂到一定程度,整個洪荒世界就會再次進入混沌,真要是容納這條大道,洪荒就不存在了。
鴻鈞應該是察覺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保留因果大道,拋棄“倒果為因”,並把一些自己覺得不合適的大道跟著造化玉碟碎片一起投入混沌。
女媧說道:“全未必就是好,不完美的事物很多時候勝過完美,殘缺的大道可能更加適合洪荒,道祖的選擇沒有錯。”
鄧嬋玉說道:“弟子明白了。”
她立刻聯係月光,更改之前的計劃。
之前是準備吃瓜的,現在她們必須積極介入這件事
原時空接引在萬仙陣裡度走了截教“三千紅塵客”,以聖人的能力,他也不是閉著眼睛瞎選的,看起來是一袖子下去,三千截教仙就被抓走了,實際這裡麵有大量的內幕,聖人一個瞬間能產生億萬個念頭,他挑選的都是本來就親善西方,而且安分守己的那種截教仙人。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現在是通天教主送給了佛教一千弟子,之後沒對大教做約束,陸陸續續又有部分截教弟子加入佛教。
他主動送出的,都是他不想要的,這些截教仙人本來就有點問題,衝動、莽撞、嗜殺或者彆的什麼因素,現在這些不穩定因素一下子都塞到佛教裡麵,平時看不出來,遇到事情,就會出問題。
昔日金鼇島十天君死了三個,秦完、趙江和董全,這三位名列前茅的天君全掛了。
剩下的袁角、金光聖母、孫良、白禮、姚賓、王變、張紹經曆了十餘年的分離,在佛教正式建立後,又在靈山聚首。
金光聖母有菩薩果位,其餘六位都是羅漢。
不是所有的菩薩都是觀世音菩薩那個等級,菩薩的數量非常多,成百上千,而羅漢裡有強有弱,金光是菩薩,不代表她就比其餘那六位羅漢強。
七人都來自截教,哪怕中途因為理念而分成兩派,到了現在,自然又抱團在了一起。
說起來佛道一家,實際還是有區彆,佛法對於他們這種截教上清仙法都學得一知半解的仙人來說,實在是過於晦澀。
月光有給弟子講經的義務,但她基本都是大學裡的那一套,上來就講,講完就算完成任務,你們理解不理解,懂不懂,那都是你們自己的事。
七天君的天賦都點在陣法上了,讓他們舉一反三,實在是有點難,平日裡必須抱團,講經的時候各自記住一部分經義,回到精舍,再彙合起來研究。
不得不說,他們的學習方法還算不錯,比那些前西方教弟子是比不了,但比普通弟子已經強出一大截,以至於他們在佛教內算是優秀生,時不時還能得到懼留孫的指點。
沒錯,他們和懼留孫有一些交情。
十天君中的大天君秦完入魔,這個形神俱滅了,不提。
老二趙江被太乙真人燒死,老三董全被準提打死,這兩位是上了封神榜,之後也被封神的,如今兩位天君都在聞仲的雷部當差。
懼留孫一直說自己在天庭有關係,七天君就想靠他的關係,和趙江、董全取得聯係,十天君湊不齊,咱們的命格壓不住十這個數字,重新湊個九天君可不可以?
可惜,他們的計劃剛剛開始,懼留孫就掛了,聽說還被天庭的天兵天將亂刃分屍,死得老慘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截教弟子對於天庭向來是沒有敬畏之心的,不可能說讀了幾本佛經,就洗心革麵,三觀全改,沒到那個地步,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彆人的腦子裡依然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
本來就不敬畏,天庭又“擄走”趙江和董全,現在又砍死了很和善的懼留孫,七天君這種前截教弟子自然對天庭不滿,他們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想法。
打上天庭,讓那個賊廝鳥昊天放出封神榜上的截教眾仙,到時候大家就尊奉多寶為大師兄,讓龜靈當大師姐,聞仲不是喜歡管閒事嗎?就讓他管理教務,讓那個勞什子的月光滾蛋,一眾前截教弟子在靈山逍遙快活,豈不美哉?
月光現在很忙,前截教弟子準備在靈山建立第二截教的事她有所耳聞,確實是耳聞,他心通能聽到這幫人的心聲,對此她表示,嗯理解,你們造反的時候通知我一聲,我幫你們把庫房燒了
她吩咐親信弟子:“舍利弗,你去武夷山,把懼留孫佛的佛體帶回來。”
年輕的佛教弟子合十行禮:“領法旨。”
舍利弗算是如今佛教年輕一代的傑出弟子,據說他母親生他的時候夢到舍利鳥入懷,之後誕下舍利弗,舍利鳥在東方叫做鹙鷺鳥,妥妥的飛禽一族出身,舍利弗天然親善月光,她經常派舍利弗去做各種任務,積攢一些功績,以後好證阿羅漢果位。
一天後,舍利弗帶回了懼留孫傷痕累累,近乎成為肉醬的佛體。
普通老百姓可以對他說死後前往極樂世界,登臨彼岸雲雲,真正的佛就沒有這些說辭了。
懼留孫成為佛,完全是因為他闡教金仙的身份,正經說起來,他在佛門的修行也就是一個菩薩的水平。
現在人死了,不能說他水平不夠。
月光召開大法會,慶祝懼留孫佛滅除煩惱,脫離苦海
按照佛教的說法,懼留孫現在是滅度了,涅槃了,未來還會回來,實際能不能回來,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