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是太陽係中八大行星之一。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2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
華夏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西方神話中稱為阿狄特。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其質量與地星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星的“姐妹星”,是太陽係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
最奇特的是,金星自轉周期243地星日,公轉周期是22471地星日,一年等於一天。
如果從太陽的北極上空鳥瞰太陽係,幾乎所有的行星都是以反時針方向自轉。
但是,金星是順時鐘自轉,金星的順時鐘轉是逆行的轉動。
當行星的自轉被測量出來時,如何解釋金星自轉的緩慢和逆行,是科學家的一個難題。
地星科學家經過推測認為,金星從太陽星雲中形成時,金星的速度一定比原來更快,並且是與其他行星做同方向的自轉。
計算顯示,在數十億年的歲月中,作用在它濃厚大氣層上的潮汐效應,會減緩它原來的轉動速度,演變成今天的逆轉狀況。
共同乘坐戰碟的1名天體學家,在戰碟與金星公轉軌道並軌、穿行大氣層時,已經完成了金星逆行自轉、大氣成分、氣流速率、太陽風透射、磁場引力等係列數據,對其有了不同於地星探測儀器的分析結果。
暗能專家端木雲柯、副手司空台旻根據天體學家的數據分析,納入自己的宇宙能量數據庫,成為太陽係能量運行規律的參照物。
他們需要對太陽係幾大行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找出這個新生星係造就生命的奧秘,探測出暗能形成的內在聯係,從而試圖發現宇宙母石的蹤影。
這是一個複雜而艱巨的任務,更是一次創造神話的曆程。
金星地麵,強烈的溫室效應,猶如一個大熔爐,似乎要將所有的生命物體消融成分子物質。
即使穿戴了冰涼的特製太空服,守衛戰士依舊感覺被架在火爐上烤,渾身燥熱出汗。
天空橙黃色,暗而深沉,雲層反射的微弱光線,不足以看清四周的場景,需要戰碟的燈光輔助才能視物。
身處明亮的光線下,再看遠處矗立的高峰,仿佛魔神般站立大地上,似要伸手撐開這禁錮星球的巨厚雲層。
戰碟艙門外,在護衛戰士的警戒下,2位暗能專家小心翼翼搬出儀器組裝完成,開始抽取土壤成分,測量地麵大氣溫度、成分,收集岩石樣本等工作。
這裡的溫度達到了設備使用的限值,部分精密儀器都加裝了低溫裝置,勉強適應了工作環境。
等2位暗能專家完成這些輕便工作後,幾名護衛已經將幾個大合金箱子打開,忙碌了半天,才組裝完成1台高能鑽井設備。
眾人雖說都已經是2次進化者,身體素質強悍,卻也感覺比較吃力。
1名工程人員對設備進行了調試,完成後交給智能機器人駕駛設備,按照暗能專家選定的山腳位置,進行地麵固定後,開始了鑽井作業。
由於金星常年處於高溫狀態,裸露地麵堅硬如鐵,機械作業不僅費時費力,且容易損壞。
因此,這台執行任務的設備,是隨星空母艦運來的原裝貨,可以適用於太空大多數星體的鑽探條件。
智能機器人操縱5米高的鑽井設備,伸出一支套有內芯的圓筒長管,斜對火山腳下。
蓄能1分鐘後,噴出一道超高溫火舌,堅硬地麵出現碗口大的洞。
緊接著,圓筒長管內層延伸出空管,直插入地麵跟隨岩漿下降。
在設備屁股後方,數十道微細的岩漿流噴射而出,在數十米開外落地,不停地往下坡方向淌流。
圓筒長管後端,一節節中空的圓筒,不斷地自設備腹部排出,哢哢聲中相互自行緊扣,持續送入地下。
1分鐘後,暫停作業,重新蓄能準備。
眾人遠遠地向這邊觀望,頭盔玻璃映照出亮麗的岩漿流火。
小塊提示屏幕顯示,周圍環境溫度正在提升,已經上升了幾十度,達到了280c。
沒辦法再待在原地,大家不斷後撤。
工程人員抬手看了下終端顯示器,套管已經深入地下10米位置。
他計算了一下,加上蓄能時間,每分鐘鑽地速度大致為5米,完成預定500米任務,需要100分鐘,這個進度非常快了。
在這裡,漫長的暗光夜沒有儘頭,時間失去了本來意義。
2位暗能專家無須參與這些前期工作,忙完手頭的事情後,收拾設備讓護衛人員抬進了戰碟內。
回到休息艙,2人一邊喝著紅茶,一邊聊起了各自的想法。
司空台旻開玩笑似的道“端木老師,我沒事查詢了一下地星的天文探測曆史,他們曾經將冥王星列入了九大行星之內,不過在比較短的時間後,能夠意識到問題所在,迅速改正過來,這份有錯就改的勇氣值得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