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弋和郭典的想法很好,白天修築營地,迷惑張寶。找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伺機偷城。
結果兩人剛到下曲陽,張寶反而派人前來搦戰,整的還有模有樣的。
王弋覺得張寶這貨是要瘋啊,準備彎弓搭箭弄死這個前來搦戰的。
郭典卻勸阻王弋“王校尉,此乃兩軍交鋒,敗一敗他們的士氣也好。”
王弋想想也是,找來張飛“翼德,去!弄死他!來幾個弄幾個,殺到不敢派人為止。”
張飛嘿嘿一笑,拎著自己的長矛就出去了。現在他已經不用家裡帶的長槊了,那個是木杆的不夠重,王弋給他弄了個鋼製長矛,絕對夠結實。
“我乃……”
“彆廢話,要打就打。”
張飛根本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提馬衝向對方。
兩馬交錯,張飛撥開對方的砍刀回手就是一矛,直接將黃巾將領打落下馬。
兜轉馬蹄,張飛補了一矛,對著城牆大喊“下來幾個能打的!”
城上幾個黃巾軍將領見狀勃然大怒,紛紛下城前來挑戰。
“看見沒有,這就是我不喜歡陣前搦戰的原因。”
王弋一邊觀看一邊教導張遼“陣前搦戰贏了,將領自己暴露在對方弓弩之下。輸了,極度影響己方士氣。不是說不能搦戰衝陣,但需要對對手有足夠的了解,這麼無腦的……等等……”
王弋止住了話頭,這種方式確實太無腦了,說話的功夫張飛已經戳死三四個了,按理說能當上人公將軍的張寶不應該這麼短智啊。
“郭太守,帶著你的人守住左翼,小心山上下來人。”
王弋指了指西麵,那裡有座山,現在已經是春季了,山上枝繁葉茂看不清山體。
接著王弋對樂進說道“文謙,帶著你的人繞到山後麵去,小心一些,不要被發現。如果日落之前沒聽到喊殺聲就回來,要是聽到我這裡有喊殺聲你就上山抄了那個山寨。”
樂進領命,帶著自己手底下五百人去了。王弋說話算話,在廣陽招募了三千兵馬之後立即分出五百人交給了樂進統帥。
王弋看著逐漸向山後偏移的夕陽,嘴中有些不屑的說“還給我玩兒背對陽光衝鋒這一套,想的倒是挺花花,哼。”
張遼有些不敢置信,他不明白王弋是怎麼看出來那座山上有埋伏的。平時也不見王弋讀什麼兵書,這用兵也太厲害了。
王弋會用兵嗎?那必然是不怎麼會。古代真正的用兵高手會將一切都計算在內,天文、季節、天氣、地形、地勢等等都是他們手中的利器。
王弋不是很懂這些,不過王弋懂人心。如果一個人忽然變蠢,那絕對不是真蠢,而是在謀劃著什麼。
王弋相信張寶不蠢。
張寶確實不蠢,他現在就埋伏在山上,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他在等待王弋攻城或者安營紮寨的時候再發動攻擊,他手裡有著這支黃巾軍最寶貴的兵種,三百騎兵。
機會很快就來了,王弋估摸著樂進快到了的時候下達了新的命令“張合,帶五百人去攻城。張遼,帶著你的騎兵,隨時準備截住其他方向支援的兵馬。”
張合領命而去,張遼有些擔心的問“主公,我走了你怎麼辦?”
“我這裡不還有一千人嗎?看看有沒有機會,這次就解決掉下曲陽。”
王弋示意張遼放心,下令其餘士卒開始修建營寨。
張寶看到張合帶人攻城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計策成功了,他對攻城部隊毫無興趣,隻有解決掉這支軍隊的主帥才能解除下曲陽的危機。
要是他知道這是王弋給他兜的口袋,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後悔。
一聲炮響,張寶帶著三百騎兵從山上殺了下來。
這一幕讓王弋感覺到很震撼,騎兵借著山勢俯衝而至,馬蹄將大地踏得隆隆作響。
這讓王弋想起了前世他看過的一個電影《指環王》的片段,不過那隻是在電視裡,現在親身感受真的是撼動人心,膽小的人說不定現在已經懵了。
郭典見狀暗道一聲僥幸,幸虧王弋看穿了對方的計劃。可即便看穿了影響也不是很大,戰馬帶著騎士輕易撕裂了隻有三千人的防線。
張寶手下都是輕騎兵,沒有重騎兵那種摧枯拉朽般破陣的能力,雖然撕開了一道口子,但速度大減。
當張寶衝開人群之後有些絕望,眼前是一排弓手,閃爍著寒光的箭頭在夕陽的映射下異常耀眼。
“放!”
王弋沒有絲毫猶豫,示意弓箭手放箭。這次他用的是射聲營剩下來的一百人,沒辦法,新招募的那些箭法有些拉垮,太容易誤傷。即便是射聲營還是有誤傷的,不過要少很多。
張寶一咬牙,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伴隨著口號帶著身邊的騎士發起了亡命衝鋒。
吳成撇撇嘴,下令轉換陣型,開始三段射。
張寶身邊的騎士一個又一個倒下,不過他的武藝不錯,撥開箭矢眼看就要衝到王弋麵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王弋下令讓射聲營讓開,不要造成無謂的死傷,隨後拍了拍典韋的頭盔說“抓住他,要活的。”
典韋將右手短戟丟在地上,大踏步來到張寶麵前,左手短戟撥開張寶的長刀,揮拳一拳打在戰馬脖子上,將奔跑的戰馬打翻在地,張寶也被壓在戰馬身下。
典韋掀開戰馬,一腳踹在張寶肚子上,將他踢飛三四丈。隨後走上前去拎起一條腿,拖死狗般將張寶拖了回來。
城上的黃巾見到張寶被擒,打開城門準備將主帥搶回來。
張合是個有靈性的人,見到黃巾出城也不去攻城了,帶著自己的手下來到城門口,開始頂著黃巾往裡殺。
王弋命人通知郭典,讓他清理完騎兵之後帶人嘗試去進攻城門,不必強攻,打不進去就回來。
城上的黃巾守將看到王弋陣型變換,下令讓人從東門出城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