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軍中袁譚的進度反而是最慢的。
他出兵的速度倒是很快,呂蒙出發的當天他就一同出兵了,隻留下一些文臣負責治理丹徒。
成果也是有的,第三天他便打下了曲阿,看似一路高歌、勢不可擋的樣子。
然而他也就開心到這裡了,毗陵是他根本無法攻陷的城池。
朱桓來防守都是次要的,朱桓沒來的時候他也不行。
毗陵三麵都是沼澤爛泥地,沒有本地人指引,誰也過不去。
袁譚就是再多的兵馬也隻能攻打一個方向,就是他麵對的北城,可是那個方向已經被人加固了無數代,光城門就有四道,根本不給他機會。
大型攻城器械更是想都不要想,這裡河流密布,平時百姓們走的橋器械根本過不來,難道為了打一座城,要讓他修二三十道結實的橋梁嗎?
現場搓也不行,袁譚真要當場讓人打造,城內朱桓的兩萬守軍就要和他說道說道了……
這就是他麵臨的窘境之一,他還有個更大的麻煩,就是袁術根本沒讓分兵。
除非朱桓自己願意,否則所有的計劃一大半都是白忙活。
人家袁術可是吃過見過的,區區張承呂蒙算得了什麼?
打仗他可能真的不行,但是論見世麵,袁術根本不慫。
袁術甚至派人給他們放話,自己就在城內,都不帶跑的,有種就來攻城。
攻城是肯定不能攻的,像吳縣這樣的大城,將奇襲部隊全部填進去,能不能造成有效損傷都是個問題。
可是麵對囂張的袁術又不能不做出反擊,呂蒙和張承等人湊到一起商量了一下,決定水陸並進,先惡心一下袁術再說。
呂蒙和呂範在震澤中逛了將近一個月,收繳了湖周圍所有百姓的船隻之後,終於找到了那支水軍。
雙方大戰一場,袁術的水軍敗逃,消失在了茫茫大湖之中。
與此同時,張承開始襲擾周邊的村落,有意識的將周圍的百姓都往吳縣方向驅趕。
效果立竿見影,吳縣開始接收難民,並且派出士兵保護難民進城的隊伍。
蔣欽試了一下,可以確定是打不過的,士卒的戰鬥水平相差太大,也就絕了混進城的想法。
但是這僅僅是加重了吳縣的負擔,前線也是要進行壓製的。
呂蒙開始襲擾無錫,阻斷吳縣向前線運送補給的道路。
袁譚也在毗陵的東麵建造了一座營寨,往裡麵足足塞了一萬兵馬,時不時進攻一下毗陵的補給路線。
這樣一來,水陸兩個途徑都很難獲得補給,毗陵在戰略意義上被包圍成了一座孤城。
朱桓坐不住了,地形險要就意味著自給自足困難,毗陵嚴重依賴外部補給。
而且他還不能退守無錫,退了,袁譚就能跳過無錫,直接攻打吳縣。
呂蒙那支水軍也不是隻攻打無錫,他哪裡都會摸一下,摸完就走,主打一個賤賤的。
震澤周圍的求援信像雪花一樣飄到吳縣和毗陵,袁術還能讓臣子篩選進行選擇朱桓就必須一封封都看,還要做出相應的應對。
朱桓隻剩下兩個選擇,要麼出城和袁譚決一死戰,要麼被困死在這裡。
事實上朱桓也想打出去,他對自己的指揮才能有著絕對的信心,相信可以在正麵戰場上乾掉袁譚。
問題是他之前在防守,袁譚現在在防守。
無論怎麼叫陣,袁譚就是不出來。
最終,朱桓被一封陽羨的求援信壓垮了緊繃的神經,陽羨告急,呂蒙的主力在攻打陽羨。
陽羨位於震澤西部,是一個絕對不能丟的地方。
一旦陽羨被攻破,那他堅守也沒什麼意義了,袁譚可以從震澤的西麵登船,直接將士兵運到吳縣,所以陽羨必須要救。
最初朱桓派了兩千援軍給陽羨,卻被呂蒙一把火全都燒死在了蘆葦蕩裡。
沒辦法,朱桓隻能親自帶隊,分兵一萬堅守陽羨。
不過他弄了個替身在毗陵,時不時在城牆上露兩麵牽製袁譚。
大戰役沒打,小摩擦不斷。
整個揚州忙忙碌碌了小半年,等朱桓到達陽羨,夏天都過去一半了。
袁術也收到了錢塘三城被王朗拿下的消息,可他依舊不慌不忙,穩坐釣魚台。
朱桓到達陽羨之後,呂蒙果然老實了很多,不再四處惹是生非,隻是偶爾攻擊一下陽羨,施加一些危機感。
不是因為呂蒙怕了,而是袁譚看穿了朱桓的替身,準備動手了。
而且,他攻打毗陵的方法已經找到了。
沒有橋攻城器械過不來?那就造!
袁譚真就用了最笨的方式,在原有橋梁的基礎上進行了最簡單的擴寬。
反正他手下士卒很多,人力是肯定用不完的。
毗陵遭到了猛烈的攻擊,雲梯、衝車輪番上,形勢非常緊急。
同時,東邊大營中的士卒連夜行軍,迅速和張承彙合,開始攻打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