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重返饑荒!
喬瑾那幅畫的名字叫做光。
光,是黑的對立麵。
同樣是一個瘦弱的身影,那個身影站在那,身後是無邊的黑暗。
那身影的臉是完全出現在畫麵上的,那此時此刻那張臉微微的上揚著在看著前方。
而在前方,是光。
整幅畫最高級的就是那光的調色,自然暈染的過渡,讓人覺得溫暖不突兀,僅僅是幾個顏色的過度,就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要去靠近,想要去擁有,想要沐浴在那光之下。
而那身影臉上的表情也十分的秒,那表情並不完全是微笑,好像有些錯愕和不可思議,但卻是幸福的。
就好像是看見了夢鄉之中的海市蜃樓,真是存在的海市蜃樓,不是碰不見摸不著的。
原來這個世界真的不完全是黑的,原來這個世界居然有光,原來這光是那樣的好看,那樣的溫暖。
所有人隻要看著這表情就能感受到畫上那人此時此刻的心情,完完全全的感同身受。
大家甚至不由自主的想要伸出手,去觸碰那光,像是有什麼魔力一般讓人忍不住的著迷。
而看久了那光,再看那身影背後的黑。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的錯覺,再看那黑好像是有些褪色了一般,好像沒有剛剛看的時候黑的那麼濃鬱了。
這是一幅靜止的二維平麵的畫,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從黑看到光,就好像那黑暗被光驅散了一般。
明明那黑還存在那裡,卻好像要散場了一般。
這難道是什麼魔法?
所有人都對自己的錯覺感到不可思議。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魔法,而是唐末黑與光的兩部分顏色過度的時候的巧妙用法。
當人的眼睛長時間看到她畫的光,過度曝光之後,在看黑,在視覺方麵就會有一種好像不一樣了的錯覺。
這一點不僅僅是利用了顏色,更是利用了人類眼睛的聚焦。
這黑與光的變化,其實才是整幅畫最佳的點睛之筆。
妙,實在是妙!
看到這樣一幅畫,大家根本就沒了再質疑的心思,心服口服。
而看完了喬瑾的畫,再看旁邊張思洋的畫,顯然就要遜色了很多了。
張思洋的畫很簡單,畫的就是這山穀中的風景。
畫工其實也很不錯,幾乎是完美的重現了這裡的一切。
講道理,張思洋如果畫畫技術真的太差,就算當時臨摹了喬瑾的畫大家也不會相信。
張思洋的這幅畫,挑不出什麼毛病。
但是雖然挑不出什麼毛病,這幅畫卻並不是一幅好的作品。
因為在這幅畫裡,看不到任何的感情。
藝術品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品,就是因為其中蘊含的感情和傳達給人的感受。
如果隻是畫的逼真技巧高就是好,那麼為什麼不用機器拍照呢?那可比人類用手畫出來的東西逼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