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歲者非一時而可用,致理者非一日而成功,但立法於製事之初,望化於經年之外,使損益鑒於興替,寒暑漸於春秋,何憂不均理於羲軒,同光於堯舜?”
相傳堯舜時在交通要道豎立木牌,讓臣民在其上寫諫言,此木牌稱為謗木,又稱誹謗木或華表木。
薑公輔希望德宗效法堯舜禹湯,行正道,納正言,近善人,遠奸佞,如此方可使君民同心,上下一德,從而達到國大治、民大安的目的。
二是認為戎狄輕而寡信,貪得無厭,對之難以禮義和,恩澤撫;主張充實國力,加強國防,發展經濟,廣攬人才。隻要國家強大,則不必以邊患為慮。薑公輔在這裡是從“內諸夏而外夷狄”的立場、觀點出發,提出對待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和方針,暴露了儒家的大漢族主義思想。
《左傳·閔公元年》載管敬仲言於齊侯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
《左傳·襄公四年》載晉侯的話說“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
這此言論,代表了儒家的一貫看法。
薑公輔受“內諸夏而外夷狄”思想的影響,所以也宣場起“戎狄輕而寡信,貪而無親”來了,不足為怪。
他主張發展生產,加強國防,並提出了類似屯兵、屯田的具體措施,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
三是提倡禮義,實行富民政策,利用厚生,與民休息,廣庶類,勤農桑,崇教化,重賢才。
“夫奸邪生於豪傑,廉恥生於禮義。禮義立,孰有不恥且格乎?衣食足,孰有背義趨利者乎?臣以為遂其富利之業,申其仁義之利,則外戶不扃矣。”
儒家認為人民生活富足是進行禮樂教化和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富而後教,才易於使人向善,遵禮守法,收以良好的效果。
孔子曾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子路》篇記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顯然,薑公輔直接繼承了這一思想。
孔子之後,孟子、荀子等人都主張先富後教。
四是讚揚德宗厚德載物,恩澤被及草木禽獸,誠為德政。
例如,“捐金玉於江湖,反珍奇於藪澤”,就是指德宗罷貢獻,放舞象,出鷹犬等措施。
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減輕人民的負擔,而且具有維護生態平衡的環境倫理學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薑公輔又引《詩經·大雅》所說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希望德宗慎終如始,貫徹到底。
言辭雖然委婉,意思卻很明確,頌揚之中,隱含警告。
可惜德宗並沒有認真聽取薑公輔的規諫,有始無終,竟把國家政局搞得一塌糊塗。
薑公輔的警告,果不幸而言中!
從思想行事來看,薑公輔屬於儒家學派是無可置疑的。
但他和當時安南大多數文人學者一樣,信奉三教同源之說,對佛教和道教都有好感,並不采取排斥態度。
《新唐書·薑公輔列傳》記載“陸贄為相,公輔數求官。贄密謂曰‘竇丞相嘗言,為公擬官屢矣,上輒不悅。’公輔懼,請為道士。”
安南文人學者一般認為,進可以儒術應世,退可以道術養身,儒道兩家是相通的,各有各的長處和適用範圍。
看來薑公輔也信奉並且實行這樣的思想觀念。
喜歡三國亂世第一梟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國亂世第一梟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