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是極其私人的東西,但兄弟間大致喜好是清楚的。
雍正奇奇怪怪的性格,隻當胤禛被“九龍奪嫡”刺激大了。
所有人聰明地沒有把事情挑明。
康熙緩緩開口,“上艾窩窩。”
貞觀群臣,心滿意足地吃著艾窩窩,做法並不複雜。
還有心情討論,今天天幕會說哪樣?
是已經知道的,還是不曾知曉的。
天幕主講美食,偶爾也提及一些後世情報,有些大唐亦可引以為鑒。
比如宗室製度,比如殘酷的奪嫡之戰。
糊糊“今天不賣關子,說的是一種水果——盛唐的荔枝。
荔枝最早的文獻記載,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寫作‘離枝’。
是為割去枝丫之意,古人已認識到,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假如連枝割下,保鮮期會加長。
荔枝的保質期有多短呢?一日色變,三日味變。
荔枝主要種植在粵地,以及巴蜀少部分地區。
照正常路徑,天花板頂多是一種區域性水果。
比如東北的菇娘兒,滇地的酸角,粵地的楊桃……
荔枝為何彆有光輝呢?
不得不提到四個人為荔枝曆史和社會地位,做出的卓越貢獻。
彩雲之南大致猜到是哪幾位,太出名了。
奶茶要加糖小時候有一篇課文提到楊桃,根本無法想象它的模樣。
李世民剛吃下一塊艾窩窩,“荔枝的前綴為何是盛唐?”
雖然他想見盛唐的輝煌,但總覺得不會全然是好事。
糊糊“從後往前來,第一位是我們的老熟人,蘇東坡。
被貶惠州時,寫下一首詩,《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嶺南自古是蠻荒流放之地,但蘇東坡這麼大一個文豪,為了一把荔枝,願意常居此地,可見有多美味。
正是這首詩,徹底捧紅了嶺南的荔枝。
其中有個小故事,‘日啖荔枝三百顆’一句,在嶺南客家土話裡,念出來是‘一顆荔枝三把火’。
有沒有可能,東坡在羅浮山猛吃荔枝的時候,遇上當地客家人。
客家人勸他‘一顆荔枝三把火’少吃點,東坡不通土話,聽成‘日啖荔枝三百顆’。
味道這麼好,我要吃,多吃點。”
言不由衷怎麼說呢,像是東坡能乾出來的。
迷霧麋鹿迷了路荔枝真的好吃,每逢夏天,都得炫好幾斤。
乾隆暗道,這個麋鹿是關外人,路途比京城更遠。
荔枝不是按顆來算的嗎?
返回眉山的蘇軾,“荔枝好吃嗎?”
蘇轍勸道“不是說巴蜀亦有嗎?”
看看眉山附近能否種植,在家鄉吃就好,彆去嶺南了。
糊糊“第二位晚唐詩人杜牧,通常稱之為‘小杜’。
不是因為年紀輩分小,而是他的家族京兆杜氏出過一位更牛氣的詩人,詩聖杜甫,‘大杜’。
與之相對,還有‘大李’‘小李’。
京兆杜氏是唐朝的世家大族,出過二十多位宰相,僅次於五姓七望的氏族。”
李世民對杜如晦道“克明,你家出詩聖了!”
詩聖,那不是寫詩寫的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