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的確挺讓人警醒,洛特·杜根當然明白愛德華·威騰的意思。但他隻是眨了眨眼,隨後開口道“嗯,你擔心的很有道理。但這跟我們有任何關係嗎?”
愛德華·威騰皺眉。
“好了,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有類似的材料模型,有的話又是怎麼得到的,材料模型是否有問題,這都不關我們半美分的事情。彆太高看自己的能力了。不管是國家科學基金會還是總統科技顧問辦公室可都沒就這個問題谘詢過我們的意見。”
洛特·杜根興致缺缺的說道。
他是真懶得去想這其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能讓他興奮的是,這個世界似乎再次處於一個基礎科學爆發的節點上。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學基礎,超螺旋代數、幾何,量子蘊含理論,引力子被發現……
在洛特·杜根眼中,能夠倒推實驗室環境的材料學模型的確值得驚歎,但這不過是。
就好像當年蒸汽機的發明一樣。
隨著數學之謎被解開,人類開始真正看清微觀跟宏觀,了解整個宇宙最真實的一麵,完全弄清楚支配能量運行的規則,才是最讓人激動的。
就好像喬澤說的那樣,核聚變在太陽上麵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整個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能量還不到002,其中百分之五十還被浪費掉了。
如果能接收的太陽能提升一倍,利用率再做進一步提升,遠比去琢磨在地球上實現可控核聚變要劃算的多。
除此之外,行星或其他天體繞太陽等恒定引力源旋轉時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同樣是龐大的能量源。
理論基礎很簡單,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愛因斯坦引力場論以及質能轉換方程ec。
當人們認清了宇宙的本質,科技足以製造出能利用天體旋轉運動產生能量的裝置,能源危機大概會成為曆史名詞。
用喬澤的原話說“抬起頭,凝視星空,就能清晰的看到那裡有數不儘的能量跟資源。如果隻是低頭看,哪怕擁有了地球上的所有海洋,又能如何?”
如果真的出現喬澤描繪的場景,從現代人的視角來看,絕對是工程學的奇跡。更會將人類文明帶入一個新的紀元。什麼石油、核能都將成為曆史。
真能解決這一係列問題,可比一個材料模型要更讓人激動。
最重要的是,喬澤每次提到這方麵內容的時候,都給洛特·杜根一種未來在這個年輕人的努力下,真能將這一切都實現的感覺。
這讓洛特·杜根最近真的很恨他今年已經58歲了。
很難說他剩餘的壽命能否支持他看到人類能利用宇宙常規能量的那天。
如果他跟喬澤是同年代的人,也許就能看到多種多樣的宇宙能源點亮整個地球那天了。
也許到了那個時代,地球上的人類將陷入能源太多了,根本用不完的苦惱。
更可能的是,那個時代,人們終於能脫離地球,開始籌建地外行星基地。
在擁有了取之不竭的能量之後,許多看似不可能的星球改造計劃都能提上日程。比如生命之源水,無非是氫氧合成物,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就能讓氫氧分子相結合,產生足夠的水。
高溫高壓環境恰好都能通過能量實現。
這樣所有處於宜居行星帶內的行星,在近乎無儘能源的供應下,都有了被改造成適宜人類生存行星的可能。這大概也是所有學者現階段的終極追求了。
在明知宇宙中類似於地球的星球多如沙粒的情況下,但凡有一絲可能,哪個文明願意一輩子隻能被引力束縛在一個小破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