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李琦和武靈筠現在還不知道,這位大將軍已經死在了天策衛的刀下,魂魄正在趕往黃泉的路上。
武衛國被冊封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安定縣公,掌管京城十二門的出入。
這些人都是皇後黨的死忠,他們加官進爵都在滿朝文武的預料之中,也沒人敢站出來抗議。
所有人隻是在心裡嘀咕:“怪不得自古以來,造反的人趨之若鶩,倘若成功了,確實是平布青雲啊!”
接下來就是宰相的任命,這才是滿朝文武勾心鬥角的戰場。
造反的時候他們沒有追隨,封王、封國公自然沒有他們的事,能夠爭取到宰相之位也算是沒有被“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規律淘汰。
李琦一陣宣讀,把娘倆與楊洄、鹹宜公主商量好的任命一一當朝宣讀。
李林甫依舊擔任中書令,掌管中書省,仍稱左相。
這讓忐忑不安的李林甫長舒一口氣,雖然自己的上麵多了一個尚書令、一個尚書仆射,可自己依舊掌管中書省,仍是當朝宰相。
裴敦複接替李適之掌管門下省,擔任侍中,為左相。
原來的左相李適之升從二品的光祿大夫,領正三品太子賓客,看似升官,實則被剝奪了實權,徒有虛名。
而裴敦複的禦史大夫則由原鴻臚卿裴巨卿接任,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為宰相。
禮部尚書王琚也因為擁立有功,被授予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職權,成為了當朝第六個宰相。
其他重臣之中,兵部尚書李禕被罷官、秘書監賀知章被罷官、陳玄禮、蕭嵩、嚴挺之、夏侯功等人悉數罷官。
戶部尚書裴寬被調往秘書省擔任秘書監,從內閣調到了吃閒飯的衙門。
新的兵部尚書由國子祭酒徐嶠接任,戶部尚書由原戶部侍郎尹籍接任,工部尚書由太常卿趙廷佑接替。
刑部尚書陳希烈因為是李林甫的人,依舊官居原職;吏部尚書韓朝宗將見風使舵的本事發揮的淋漓儘致,同樣保住了烏紗帽。
其他的六部侍郎,九寺五監的公卿也都做了調整,忠於李隆基的人都遭到罷免降職,原先的皇後黨紛紛得到提攜。
在兵權方麵,李琦罷免了陳玄禮、陸彥、黎敬仁、林招隱、尹鳳祥等五個人的大將軍,重用見風使舵的常凱旋、劉砥柱、張蓋世等人,對北衙六軍、南衙十六衛的大將軍做出了巨大調整,排除異己,打擊政敵。
在皇宮之中,罷免尹鳳祥、林招隱、黎敬仁等李隆基心腹的職位,各自給了一個吃閒飯的差使,任命張寶善為內侍省知事、牛仙童為殿中省知事。
不同於李隆基的是,李琦並沒有給這兩個宦官兵權,這讓張寶善鬱悶不已,又有些後悔自己做錯了選擇。
在張寶善看來,前麵有楊思勖、高力士、尹鳳祥等人作為榜樣,一個個手握兵權,才有高人一頭的資格。
自己雖然登上了內侍省知事的位子,可是沒有兵權,又有幾個人會高看自己一眼?這和男人沒有卵子有什麼區彆?
更讓張寶善不滿的是,楊思勖被封為虢國公、高力士被冊封為渤海郡公,尹鳳祥也有一個平原縣公的職位,這可是能夠做一輩子的爵位。
什麼內侍省知事、殿中省知事,這些都是職位,隨時都會調整,相比之下還是爵位更長久。
沒想到武氏母子非但不給自己兵權,甚至連個縣公、甚至是侯爵都不肯冊封自己,這讓張寶善的內心感到憤怒。
“唉……早知道武氏母子刻薄寡恩,我當初投靠李瑛就好了。”
張寶善在心中暗自咒罵。
但大局已定,張寶善也改變不了什麼,隻能先把心中的不滿隱藏起來,將來再見機行事,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