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知府又來了?”正在這座嶄新的大橋上巡視調研的常二郎聽到了趕來的書吏的稟報,不由得一陣無語。
那老家夥可真是不消停,自己之前之所以拒絕,就是因為不想自己上麵還坐著一幫子官僚。
當自己做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在旁邊嘰嘰歪歪指手畫腳,猶如一群母蚊子似的嗡嗡直叫惹人心煩。
“縣尊,難不成,這位府尊大人,又想重新遷府治之事?”
一旁的王縣丞與張縣尉的臉色也好不到哪兒,畢竟自家老大常二郎是什麼人物。
跟在常二郎身邊搞了這麼多工作的二人如何不清楚。
經常性拍腦袋又是一個新想法新思路,彆人非議也沒個鳥用。
一開始他們也是相當的不適應,可是職低位卑的他們又能如何,隻能躺平,由著常老二去搞七搞八,他們就跟在屁股後邊搖旗呐喊。
猶記得當初之時,做事的時候,那個心驚肉跳,就怕風頭不對,朝廷一紙公文飛來,大家就得卷鋪蓋滾蛋,甚至說不定會有掉腦袋的可能性。
好在,常二郎的聖眷,遠遠地超出了他們所有人的想象。不論他在這裡做什麼,似乎都沒有人前來打擾或者是乾涉。
而且據說上海縣的不少商戶的背景都十分驚人,據說這位常縣尊就是不少工商企業的幕後東家。
雖然大家都知道,甚至聽聞京師那邊也有禦史就此向朝廷彈劾常二郎違反《大明律》的各種行徑。
可是朝廷那邊,就仿佛是裝聾作啞一般,而且,那些產業雖然與常二郎有關係,可是,卻都是合法經營,而且所繳納的稅賦之高,遠在普通的工商戶之上。
興許這也是朝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原因所在。
因為大明的商稅實在是太過低廉,低到令常二郎聽說之時,都有一種恨不得把自己一身官皮都扒了直接去做生意的衝動。
大明朝建國前對商人征收“官店錢”,稅率是十五稅一。而在立國之後,放寬到二十分取一,不久又放寬到三十稅一。
再有就是,對於民間生產工具、生活資料、文化用品以及嫁娶喪祭物品等的販賣,並予免稅。
看看看看,也就是說,絕大部份的生活資料都處於免稅狀態之下。
要知道明初商稅分為兩種,一為營業稅,即三十稅一的商稅;一為通過稅,即商品通過關津渡口時的關稅。
一般是按比例抽取實物。縣設稅課局,府設稅課司征收商稅。統由京師稅課司管理。
商人赴各地經商要取得官府驗發的“商引”。商引載明販賣貨物的種類、數量,及販運道路遠近。無“商引”者,被視為“遊民”治罪。
京師城內由兵馬指揮司管理市場,每日校準市場度量衡器,檢查商人活動及物價情況。
京師及其他大城市設有官辦貨棧,稱為“塌房”。商人在塌房存放貨物,就地征稅。
所以,針對於科捐雜稅叫苦連天的,其實也就是那些底層的販夫走卒以及小商小販。
真正的富商巨賈,在他們的眼裡,大明王朝,就是他們的天堂。
隻不過,大明的賤商政策,讓那些商賈不得不去依附那些當權者,結果就是,肥了私人,窮了國家。
所以,上海縣的稅率要高於大明的平均稅率,可是,由於上海縣這裡的生意實在是太好做,即便是要比其他地方繳納的稅賦要高。
但是上海縣這邊的稅收政策十分明晰,征過稅的完稅戶,就不會再有人重複收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