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到袁慎和程少商的相識……
那還是不得不先提一下太子殿下和袁善見的初見!
那是袁善見十八歲時,文帝邀請天下大儒前往都城講經。但清流領袖,白鹿山書院,皇甫儀大儒卻沒有來,隻派了弟子袁善見代師出席。
而袁善見其人,也不愧是膠東袁氏的麒麟兒,白鹿山學子中公認的第一人,年僅十八,就才高八鬥。最終於辯經會上一戰成名,才名遠揚。
隱約有了天下第一才子之名……
這點讓孫若清一度非常驚訝,因為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袁善見頂著那麼個招刀的名號三年了,難得,至今還沒被人打落神壇。
咳咳咳,扯遠了。
袁善見成名後這三年裡,是怎麼穩坐自己第一才子美譽的事,姑且不論。
重點是他成名之後,儲妃娘娘見獵心喜,便請太子出麵,邀他去抄書大隊裡,給裡麵一群半大小子開了一堂特邀課。
太子本身也是愛好結交才子的,袁善見作為世家公子代表,當代儒家接班人,對太子也有親近、考察之意,他就去了。
去了以後,發現抄書大隊裡,好苗子是有的,但是師資水平就比較一般,而且畢竟學生都是貧苦出身,大部分人連寒門都算不上。從小眼界見識擺在這裡,和白鹿山裡群英薈萃的士子們差彆略大。
太子對於袁慎直白說出的他的發現,麵不改色心不跳。
因為雖然孫家抄書大隊裡,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吃的用的住的一切,都來自於儲妃私房。
並因為儲妃和太子的關係,而在畢業之後,常以太子門生自居。
但太子殿下從來不在外麵反駁抄書大隊的自稱,隻是因為和儲妃夫妻情深,不分你我而已。
本質上說,太子並不認為曆屆抄書大隊成員,真和自己有什麼師徒關係。
所以袁慎擺明了看不起“太子門生”的學習水平,太子殿下當然也不會因此覺得羞辱或其他。
反而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並坦然告訴袁慎,請他來這邊友情講課,就是為了讓抄書大隊的孩子們見賢思齊的。
袁善見因此倒對太子高看了眼。
覺得這位儲君看著才乾不顯——但為君者,本與臣子不同,也不需要才華橫溢,隻需心懷仁德,看重賢才,納諫如流,知人善用。也就能夠成為一代仁君、聖君了。
袁善見就留在抄書大隊裡,乾了三個月先生。
期間以他過目不忘的能力,詳細了解了抄書大隊,一千多號人的能力水平。
然後判斷,
這一千多號人裡麵,不看所謂“太子門生”的虛名,平均每人外放出去,做個小吏都綽綽有餘。
再磨練兩年,當個六品小官也八成不失職。
這個數據,令袁善見一時悚然。
因為他算算便知,現在全國上下,官員數目加一起也就六千多人而已。
而一件眾所周知的秘密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自古天下,無論誰做皇帝,都必須要禮敬世家。原因就是,皇帝是國家的頭腦心臟,百姓是國家的血,將士是國家的骨骼,世家卻是國家的經絡……
如果沒有世家的支撐,頭腦心臟是無法將營養傳輸入血液裡,骨骼也撐不住身體的。
因為世家裡的各種人才儲備多。
世家占據了天下八成的書籍、知識、各種文化結晶……世家子弟出身高貴,眼界開闊。不愁吃穿,可以專心向學……
這種種條件,都是普通庶民終生可望而不可即的。
但現在,
袁善見發現,太子竟在試圖打破這種世家對社會的主控地位。
一千多號,甚至更多官員儲備,一旦全放出去。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極端條件下,太子完全可以興兵抄了世家滿門,然後用自己的嫡係治理地方!
終究,這天下還是姓文的。
任何一個世家,哪怕是袁家這種累世公卿,單論武力,也完全無法與皇家相比。
………………
袁善見覺得,他可能是太小瞧這位不顯山不露水的當朝太子了。
太子殿下(^)
無形腦補,最為致命啊!
但袁善見作為名門世家下一代代表,白鹿書院新一代領袖,能對儲君保有敬畏,於他而言,隻有好處。
太子就很單純的覺得,這是袁善見其人忠君愛國,又是儒家士子,看重嫡長,年紀不大,才格外親近於他了。
對此,自然禮賢下士。
又一再表示了自己尊敬、看重世家之念。袁善見幾次試探提起那些“太子門生”,太子都隻道
“這是若清心善,收養的家境不好,活的艱難的孩子。”
“若清幼時家世不顯,讀書也不多。嫁予吾後,蒙受母後教導,深覺己身不足。明白了讀書明理的可貴之處……便很喜歡帶著身邊的人也讀書進步。”
“而這些孩子幼時多吃了苦,自己有機會讀書、進學時,也都很爭氣。學幾年,出來後,或做賬房,或當官吏,或者從軍入伍,每每都能當個於國有益之人。吾亦甚是欣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袁善見幾次去套太子的話,太子不解他的用意,回答的都不儘如袁慎心意。
最後袁慎隻能故作調笑的說一句太子育才有方,今日見得殿下門生若何,想來再有十年,朝堂上便不再需要世家薦官了。
太子以為袁慎在說謙詞。
立馬表示,先生說笑了,抄書小隊的人做小官吏員還可。能入主中樞,指點山河者,還是得要世家賢才啊!
那話說的,要一個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