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小心將自己的心思收了起來,並沒有絲毫外露,表現得一臉老神在在的模樣,與旁人無疑。
經過這一番喧鬨之後,早朝終於繼續了。
不論陛下還是諸位大臣,都好似忘記了剛才發生的小插曲一般,流程照舊。
唯有孔謙空出來的位置,以及地上那破碎的烏紗帽和官服,暗示著事情決計不可能如此輕描淡寫結束。
時間來倒了第二天。
孔謙被摘了烏紗帽,撕掉官服,被禁軍抬去了詔獄的事情,終究還是傳到了皇城外麵。
此時應天府內已經彙聚了數量眾多的儒生,他們幾乎將整個應天府的客棧、書院都住滿了。
此時,孔謙被捕入獄的消息傳出,就像是往沸騰的油鍋裡麵,濺了幾滴水進去。
頓時就把氣氛給徹底引燃、引爆了。
儒生們氣不打一處來,紛紛走上街頭,控訴著朝廷對儒家的不公,對儒家首領孔謙的迫害。
這種事情,在應天府的每一條大街小巷上演,吸引了許許多多不明事理的百姓駐足圍觀。
儒生彆的本事或許沒有,但如果單論煽動性和嘴皮功夫,恐怕即便是諸子百家的人全都加到一起,都不見得比這些人更加能煽動人心、顛倒黑白。
不過才區區半天的時間,應天府裡便誕生了無數口誅筆伐的文章。
其中不少的文章,文筆還相當不錯,朗朗上口,非常具有傳播性。
很顯然,這些儒生就是奔著將這樁事情搞大,這樣他們便可以青史留名了。
不得不說,要跟儒生打交道,還是相當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
很快,錦衣衛就將這些事情上報給了宮中。
看到那一大摞控訴的文字,即便朱元璋殺伐再如何果斷,也不得不一陣頭大。
“一群隻會玩弄筆杆子的酸儒!治理國家,咱需要他們來指手畫腳?笑話!他們算什麼東西?”
朱元璋氣不打一處來,惡狠狠地說道。
站在一旁的宋濂、楊憲、李善長和劉伯溫等人,默默閉嘴聽著。
孔謙的事情,他們不好說。
儒家畢竟存在這麼多年了,根基深厚,想要一朝一夕就改了製,難度頗大。
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啊。
“儒家的這些弟子,把應天府搞得這般烏煙瘴氣,當真該死!都說說看吧,他們應當怎麼處置。”
聞言,眾人不由一陣頭大。
劉伯溫料想極遠,並未打算在這樁事情上過多糾結。
他很清楚,這樁事情牽扯太廣了,倘若不能妥善處置,隨便下了定論,必然會引發不必要的反彈,屬於是費力不討好的活兒。
但方孝孺卻不這般認為。
畢竟他是儒家出身,即便對儒家的做法有些出入,對於首領孔謙的追尋心念也有些動搖,但卻並不妨礙他為儒家說情。
“陛下,儒家畢竟根基深遠,麾下儒家弟子眾多,且深入各行各業。”
“若是在這節骨眼上,將身為儒家首領的孔謙強行處置……恐怕會引起空前的動蕩,以臣之愚見,倒不如先把孔謙放了,再從長計議。”
宋濂、楊憲也是這般想的。
“孔謙現在仗著儒家首領的地位,為所欲為,煽動情緒。若是我們將他放了,重新選出儒家首領,想來或許能夠分化、轉移儒家弟子的矛盾。”
“然也,當下儒家眾人唯孔謙馬首是瞻,若是我們能選出足以與其抗衡的另一人代表,便可從內部攻破,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這種折中的法子,並不是朱元璋所願意看到的。
至於方孝孺所說的意見,他則是根本不采納。
區區一個儒家的孔謙而已,竟然敢在自己麵前如此囂張?他當真是活膩了!
他看了眾人一眼,將目光停在了李善長的身上。
“李愛卿,此時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