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縉的心中,他早已經把當年的十二皇子,視作了自己的神明一樣看待!
所以,神明會有錯的時候嗎?
自然是絕無可能的了。
而劉伯溫呢?
其實他所想的,跟楊憲、宋濂、方孝孺等人的想法大差不差。
硬要說的話,也就是和其他人相比,他對攝政王朱柏要更多上幾分信任和底氣。
尤其是攝政王朱柏之前頒布的種種政策,在他的眼中都是品到了其中深意的。
所以,劉伯溫很清楚,這絕對不可能是攝政王朱柏的一時興起,隨口亂說的胡話。
恰恰相反,這些舉措應該都是他在細思許久之後,所寫下的策略、政策。
這些內容的文字之凝練,在其背後,肯定都潛藏著攝政王朱柏對於未來的自信把握。
當下這個時代,如果硬要說有什麼人是能夠把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都給規劃得井井有條、絲毫不亂。
那這個人當屬攝政王朱柏了。
其他人,任何人都無法望其項背!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劉伯溫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去考慮據理力爭,反對改革稅收。
他打開了攝政王朱柏分發的冊子,仔細研讀、推論了起來。
這一看,可就當真是不得了了!
即便劉伯溫是見識過大風大浪,見多識廣且心懷溝壑的智者。
但他在看到這些改革的內容之後,仍然免不了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劉伯溫不敢保證這些政策都能有用,因為未來會變成什麼模樣,他已經越來越看不清了。
原本,在他的觀察中,通過一係列的推斷,他認為大明帝國至少能夠保有三百餘年的國祚。
現在看來,估計兩百年還是有點太保守了。
不管怎麼說,光是之前的種種政策和安排,這都至少得往四五百年走了啊!
如果這兩個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那劉伯溫是真看不透了。
以他的眼光,頂天也隻能前算三百年,後算三百年。
把時間拉再長一點,就到了他的極限了。
原本,他為了大明朝一直矜矜業業,努力謀算。
想方設法要去延續一下大明朝的國祚。
現在看來,有了十二皇子的橫空出世,似乎他的作用已經被完美取代了!
這不管是對大明朝來說,還是對他劉伯溫本人來說,那都是一件好事。
是值得開心的事情!
所以,劉伯溫看這些策略、方針才格外仔細,生怕自己漏了任何一個細微的地方。
“好,好……好啊!”
看到精彩處,他甚至都忍不住眼中有精光閃爍,連連點頭稱是。
這一幕,讓在場眾人看得滿頭霧水。
而至於坐在旁邊旁聽的朱元璋,此時也是心中充滿了震驚與不解。
尤其當他注意到了諸位官員們的反應之後,更是心中充滿了各種疑問。
當然,劉伯溫他看不懂,所以暫且略過了。
至於楊憲、宋濂、方孝孺,他們都齊齊發出了疑問,並頗為反對。
這是合情合理的。
畢竟,從現實角度出發,這也的確是有些太過於強人所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