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亂王楚悼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吳起統大軍救趙。吳起分析了當時的戰局,如果直接赴趙,一是路途較遠,楚軍需要長途跋涉;二是魏軍的主力都到了趙地,而自己國內空虛,不如直接攻魏,攻魏薄弱的地方,這樣,既可解趙之圍,又可迅速取得戰果。
這一著果然十分靈驗,楚軍攻勢淩厲,前線的魏軍隻得趕緊撤回,在州西被楚軍打得大敗。楚軍所向披靡,橫掃中原,一直打到黃河邊;而趙軍也趁勢反擊,占領魏的棘蒲等地。魏軍成了縮頭烏龜,齊軍則跑回老家了。這一仗打出了楚軍的威風,不僅收複了北方原陳、蔡被三晉占去的土地,並又新拓衛一些土地。
而且,從戰略意義來看,楚、趙從此修好,趙不再參與魏、韓伐楚,從此也就瓦解了三晉聯盟,實際是楚在魏的後方找到了一個牽製魏的力量。這樣,魏已再不是楚最可怕的勁敵了。正當楚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捷報不斷向郢都都傳來的時候,悼王可能太興奮、太激動了,突然病逝。吳起隻得從前線趕回都城,進宮料理悼王的後事。
然而,當時的舊貴族屈宜臼、陽城君等人不甘心失敗,認為複仇的時機已經到了,他們糾集在一起,借到王宮對悼王進行悼念之機,喪心病狂地向吳起發起突然襲擊。吳起情知自己性命難保,急中生智,臨死臥伏王屍,並大喊“群臣亂王”,這些瘋狂的貴族,仍未停息,繼續射殺吳起。
而亂箭射中吳起,卻同時也射中王屍。他們將吳起射死猶不解恨,還把吳起的屍體拿出去肢解了,可見他們對吳起的痛恨程度。[2]吳起之智悼王的喪事料理完後,楚悼王的兒子羋熊臧繼位,為楚肅王。那些殺死吳起的家夥,不僅彈冠相慶,而且又都跑到肅王麵前來表功,開始肅王不露聲色,隻是說“吳起該殺,你們殺得“好”,要‘賞賜’,還有哪些人?”這些得令智昏的蠢貨,一聽說有賞,便一個個來爭功。
肅王要新令尹把他們的名字都記下來,一個也不要漏掉,然後要他們回去,等待賞賜。正當這夥權貴在夢想受賞的時候,肅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新令尹把他們統統抓捕歸案,依法懲處。因為按楚國的法律,凡用兵器觸到國王屍體的,一律處死,並罪及三族。除旭城君一個逃走外,其餘70多家都被一網打儘。
此時陽城君的封邑也被沒收。而這些正是在吳起料想之中的,故《呂氏春秋·貴卒》的作者認為,這是“吳起之智”。
主要政治成就吳起變法楚悼王善於識人,敢於用人,銳意革新。他任用吳起進行變法,使楚國出現了強盛局麵。主要有以下舉措。[1]開創郡製楚悼王設置宛郡,派吳起擔任宛郡郡守,是楚國曆史上首次出現郡的記載。
郡縣製的出現,增強了楚國對邊地的控製,有助於邊境的攻守,也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打擊封君戰國早期,楚國經曆了從春秋采邑製向戰國封君製的過渡。到了楚悼王時期,楚國已經有了諸多封君。他們的封地可以世襲,位置主要集中在南陽、江漢、淮潁等楚國最富庶的地區,為楚王的統治帶來了阻礙。
針對這一情況,吳起變法規定在三代後收回封君封地,並將貴族遷往地廣人稀的偏遠地區,沉重地打擊了封君勢力。在悼王、吳起去世後,“三世而收爵祿”的政策被廢止,但封君的分封位置則趨向分散化,這其中就有吳起變法的影響。裁冗削祿麵對楚國冗官冗祿的問題,吳起裁撤不重要的閒職職位,降低官員的俸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供給,並逐漸取消世祿製,把節省下來的開支用於練軍強兵。
改政移風吳起製訂並公布法令,統一楚國風俗,禁止朋黨勾結和私人請托,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這樣,就能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獎勵耕戰吳起鼓勵人民從事農耕和戰鬥,禁止遊民不事生產,禁止縱橫家遊說,從而“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經過吳起的改革,楚國軍事實力大幅提升,有了“兵震天下”之稱。軍備製度吳起到楚國後,幫助楚悼王建立了楚國最早的常備軍體係。
在春秋時期,列國普遍實行的是征兵製,服兵役的士兵沒有軍餉,戰事結束就解散回家;而到了戰國時期,募兵製也流行起來,作為對征兵製的補充。吳起在建立魏武卒後,又教楚悼王“裁減百官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而這支經過選拔和專門訓練、需要用俸祿和爵秩供養的精銳之師,就是楚國招募的常備軍了。對外戰爭楚悼王時期,楚晉之間征戰頻頻,有勝有負。
總體來說,楚國處於劣勢,延續了楚簡王以來晉強楚弱的格局。楚國在與三晉的爭端中,先後丟失武陽、大梁等重鎮和其他城邑。經過吳起變法,楚國國勢轉強,奪回了部分陳蔡之地,並在救趙伐魏中重創魏軍,但未能收複大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而在對百越作戰方麵,楚國向南征服了大片土地,包括今湖南、江西南部和廣西北部。楚悼王對這些地區的征服,將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帶入了這些地區,加強了中原和嶺南的經濟文化交流,並為楚國了穩定的大後方。
在外交麵對三晉、尤其是魏國的威脅,楚悼王善於尋找盟友,用外交手段遏製魏國的發展。在位初期,與三晉爭鄭,使鄭國懾服。中期,交好齊、秦兩國,請求他們援楚,避免了晉軍給楚國造成更大損失。
後期,又應趙國的請求援趙伐魏,拉攏趙國,分化了三晉。這些舉措,無疑改善了楚國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楚國的發展。
關於曆史上的評價。
蔡澤慈仁任忠,惇厚舊故,其賢智與有道之士為膠漆,義不倍功臣。[3]
司馬睿昔吳起為楚悼王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除廢公族疏遠,以附益將士,而國富兵強。
曾公亮楚悼王急於政令,故躁。
張正明悼王不甘坐困,沉重的打擊促使他謀求富國強兵之術。
劉玉堂1楚國封建領主製向地主製轉化至悼王之世才明朗化。2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打擊舊貴族領主……(悼王死)“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封建領主製下的貴族土地占有製便空前削弱了。
而後世評價楚國當時的情況,就如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大清帝國,處處受到列強的欺侮與淩辱。
嚴峻的國際形勢和衰弱的國內現狀,雖然讓楚悼王身心疲憊,焦慮不安,但天性不服輸的他並沒有就此沉淪。他不願眼睜睜地看著疆域遼闊,地大物博的楚國毀在自己的手中,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儘快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麵。
但是為了楚國重新煥發新姿,他願意肝腦塗地。楚悼王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他將積貧積弱的楚國與富強無比的魏國進行了認真的對比,通過長時間的分析,他找到了魏國在短時間內就強勢崛起的奧秘魏文候啟用李悝,通過變法維新,不僅解放了生產力,而且調動了國民參與國家建議和開疆拓土的積極性。
悼王和吳起死,繼位的肅王除掉了那麼多舊貴族,這就減少了不少阻力,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王權,政令也就更容易暢通了;同時,緩和了國內矛盾,發展生產也有了一個更安定的環境。
但因沒有像吳起那樣有才乾的人物。楚雖然還在穩步發展,卻不再像悼王時有聲有色了。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前後不過八年左右的光景,卻使楚國從一個貧弱挨打的大國,變成了一個富裕、強盛的大國。這既反映了悼王的遠見卓識,善於用人和敢於用人,又反映了吳起的聰明和才乾,他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是這樣評說的“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損)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能重用吳起的楚悼王是楚國曆史上一個不甘落後,敢於變革的明君,也是一個值得稱頌的明君。
楚肅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70年,羋姓,熊氏,名臧,楚悼王之子,周代楚國的第三十七任君王。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剛去世,舊貴族便要射殺楚悼王生前寵信的大臣吳起,吳起無計可施時跑入楚悼王的靈堂,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亂王",但貴族並沒有因此而停息,繼續射殺吳起,亂箭射中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
楚肅王繼位後便以傷害悼王的屍體之罪來收捕作亂貴族七十餘家,並處以三族之刑。而這些正是在吳起料想之中的,故《呂氏春秋》的作者認為,這是"吳起之智"呂氏春秋·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