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趙獻侯十三年城平邑,即此。《括地誌》,平邑故城在魏州昌樂縣東北四十裡,在今直隸大名府南樂縣東北,此本趙地而齊取之者也。《竹書》晉烈公五年齊圍平邑,九年取平邑,即此地。”
田朌、韓舉平邑之戰,餘考蓋在惠成王後元八年,與《趙世家》桑邱之役乃同時事。(參讀《考辨》第一三四。)桑邱,《正義》引《括地誌》,在易州遂城縣界,則此平邑亦應在靈邱西北。蓋兩邑同屬代郡,齊、趙之戰,無緣有魏。齊自敗趙,更不涉韓。
史公誤認韓舉乃韓將,故以入之《韓世家》。又誤認梁惠王後元八年為韓威侯八年。《索隱》明引《紀年》在梁惠王八年以相校,後人又率改《索隱》以就史文,異同之跡遂泯。而史公於《趙世家》尚幸存其本真,惟又牽涉及魏,則仍誤。至《索隱》《集解》亦均本《史》文為說,同認韓舉為韓將。《紀年》僅記獲韓舉,未言韓舉之死,《索隱》遂疑其先為趙將,後又入韓。蓋《索隱》雖屢引《紀年》,而本之不信,故曰“《紀年》之書,多是訛謬,聊記異耳。”(見《燕世家》。)如此處韓舉明係《史》誤,而《索隱》為此回護,亦不確守《紀年》也。
又梁氏《誌疑》論此事雲“《趙世家》肅侯二十三年,韓舉與齊、魏戰死桑邱,為韓宣王六年。《年表》韓宣王八年,魏敗我韓舉。則趙之韓舉已先二年死矣,疑此彆一韓將,而趙將適與同姓名爾。
《索隱》即雲是韓將不疑,而又引《紀年》趙將韓舉之文,謂舉先為趙將,後入韓,非也。《紀年》所載多舛,當擇而取之。即如韓舉,《紀年》於威烈王十六年書齊獲邯鄲韓舉,於隱王四年書魏敗趙將韓舉。若是一人,無論既為齊獲,不應仍為趙將,又忽為韓將。
而其為魏敗時,逆數至為齊獲之年,已百歲矣,韓舉若是之壽耶?其誤明甚。”然《索隱》雖誤,尚可即誤以求是,舍《索隱》則無以見《紀年》之真矣。梁氏不知《索隱》所引《紀年》,與《今本偽書》不同,而引《今本》偽說以折《索隱》,疏失更甚。
而今本《偽紀年》之誤,則又有可得而論者。其引齊田朌獲韓舉在威烈王十六年者,誤據《水經河水注》以其事在晉烈公十年故也。(參讀《考辨》第一三四。)其於隱王四年又書魏敗趙將韓舉者,其事本在梁惠王後元八年,今本《偽紀年》。
又誤以為梁惠王卒後之八年,故遂彆見於此也。然則即據今本《偽紀年》,亦可證成餘定其事在梁惠王八年之說。而《今本》又並不以韓舉為韓將,亦可證成餘辨史公及《集解》《索隱》認為韓將之誤。梁氏於《紀年》未識《今本》之偽,故所辨訂多失之,亦可憾之事矣。(即如此處,謂趙、韓同時有一將,各名韓舉,其為牽強難信,不辨可見。
雷氏《義證》謂“此韓舉非烈公十年被獲者,”亦由不能辨《水經注》之誤。)
韓襄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96年),姬姓,韓氏,名倉,戰國時期韓國第八位君主(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96年在位)。韓襄王,宣惠王的兒子。
襄王四年(公元前308年),韓襄王和秦武王在臨晉會見。這年秋天,秦國派甘茂進攻韓國的宜陽。襄王五年(公元前307年),秦攻下宜陽,斬殺了六萬韓軍。同年,秦武王去世。襄王六年,秦國又把武遂還給韓國。襄王(公元前303年),秦國再度攻取了韓國的武遂。襄王十年(公元前302年),韓國太子嬰朝見秦王後回國。
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1年),秦軍攻韓,占領了穰邑。韓國和秦國進攻楚國,打敗了楚將唐昧。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太子嬰去世。公子咎和公子蟣虱爭做太子。當時蟣虱在楚國做人質。
蘇代對韓咎說“蟣虱流記在楚國,楚王特彆想把他送回國。現在十幾萬楚軍駐在方城山北邊,您為什麼不讓楚國在雍氏城的旁邊建起一座萬戶的城邑,這樣,韓王必定派兵去救雍氏,您一定會擔任將領。
這樣您就可以利用韓楚兩國的軍隊擁戴蟣虱,把他接回韓國,將來他一定會聽您的,他一定會把楚韓邊境封給您的。”韓咎聽從了他的計謀。楚軍包圍雍氏,韓國向秦國求救。秦國沒有出兵,隻是派公孫昧來到韓國。
公仲對公孫昧說“您認為秦國將會援救韓國嗎?”公孫昧回答說“秦王是這樣說的‘我們要取道南鄭、藍田,出兵到楚國等待您的軍隊。’恐怕是不能會合了。”公仲說“您認為真的會這樣嗎?”公孫昧回答說“秦王一定會沿用張儀原來的計謀。
當初楚威王進攻魏國的時候,張儀對秦王說‘秦國和楚國進攻魏國,魏國失敗就會倒向楚國,韓國本來就是它的盟國,這樣,秦國就孤立了。我們不如出兵來迷惑他們,讓魏國和楚國大戰,秦軍就可以占領西河以外的土地後再回來。’現在看秦王的樣子表麵上是同韓國結盟,其實是暗中同楚國交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您等待秦軍的到來,必定會輕率地同楚軍打仗。楚國暗中已經得知秦軍不會援助韓國,一定很容易同您相對抗。您這一丈如果戰勝了楚國,秦國就會和您共同淩駕楚國之上,然後到三川一帶揚威而回。您這一仗如果不能戰勝楚國,楚國阻塞三川據守,您就無法的到援救。我私下裡為您擔憂。
秦人司馬庚三度往返於郢(yg)都,秦相甘茂和楚相昭魚在商於(u)相會,表麵上揚言說要收回攻韓楚軍的印信,其實雙方好像是有什麼密約。”公仲驚恐地說“那麼該怎麼辦呢?”公孫昧說“您一定要先從韓國自身考慮,然後考慮秦國是否來救援,先想好自救的方法,然後再考慮怎樣應付張儀那種計謀。
您不如儘快讓韓國同齊楚兩國聯合,齊楚必定會把國事托付給您。您所厭惡的隻是張儀那種欺詐的計謀,其實還是不能疏遠秦國呀!”於是楚國解除了對雍氏的圍困。
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8年),韓國與齊、魏兩國一起進攻秦國,到了函穀關就在那裡駐軍。十六年,秦國把河外之地和武遂還給韓國。同年襄王去世,太子咎即位,這就是厘(xi)王。
韓厘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73年),姬姓,韓氏,名咎,韓襄王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國君,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73年在位。韓厘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韓厘王與秦昭王在西周國新城相會,助秦攻齊。齊國戰敗,齊湣王出逃。
韓厘王十五年(公元前280年),韓非子出生於韓國貴族之家。韓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75年),韓為秦所敗,斬首四萬餘。繼承王位韓厘王,姬姓,韓氏,名咎,是韓襄王之子。
韓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太子嬰去世,韓咎與公子蟣虱爭奪太子之位。當時公子蟣虱在楚國作人質[1],蘇代設計讓公子蟣虱無法回到韓國,於是韓襄王將韓咎立為太子。[
韓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6年),韓襄王去世,太子韓咎即位,是為韓厘王(韓厘王)。[交鋒秦國韓厘王三年(公元前293年),韓厘王派將領公孫喜率領周朝、魏國軍隊攻打秦國。秦軍在伊闕打敗聯軍二十四萬,俘虜公孫喜[],史稱伊闕之戰。
韓厘王五年(公元前291年),秦國攻打韓國,奪取韓國的宛地。[]韓厘王六年(公元前290年),韓厘王將武遂一帶二百裡的土地割讓給秦國。[]韓厘王十年(公元前286年),秦軍在夏山打敗韓軍。]韓厘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
韓厘王與秦昭襄王在西周國會晤,幫助秦國攻打齊國。齊國戰敗,齊湣王出國逃亡。[1韓厘王十四年(公元前282年),韓厘王與秦昭襄王在東周國與西周國之間會晤。[]韓厘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5年),秦國相國、穰侯魏冉攻打魏國。韓厘王派將領暴烝(一作暴鳶)率軍救援魏國,魏冉大敗韓軍,殺死四萬人,暴烝逃往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