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指著麵前的輿圖,慷慨激昂道“朕每當看著這張輿圖,就為先帝的豐功偉績感到自豪,同時朕也不禁在想,朕是不是也該做點什麼?”
“朕是先帝親選的嗣君,朕不能辱沒了先帝的威名。”
很顯然,李治這是想打仗了,對此,房遺愛一點都不感到意外。
李治時期的大唐疆域最廣袤,由此可見,李治本就有開疆擴土的雄心壯誌。
曆史上,高句麗就不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是李治打下來的。
放眼世界曆史,哪個強盛的帝國沒有開拓邊疆的雄心?
開拓邊疆其實就是掠奪,掠奪財富,掠奪人口,掠奪土地,掠奪牛羊,掠奪一切生產資料。
明明打仗會死人,為何當一個國家處於強盛的時候還熱衷於打仗?
當然是為了利益!
自上而下都能得到利益。
房遺愛痛快的點頭道“陛下說的有道理。”
李治指了指輿圖上的一角,說道“你看這裡,缺了一角,不但看起來彆扭,也是安東都護府的一大威脅。”
“這幾年,遼東也爆發了大大小小十數起叛亂,其中不乏新羅和百濟在背後搗鬼,兩個彈丸小國,表麵上敬服,暗裡卻鼓動高句麗人謀反,其心可誅!”
其實新羅和百濟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為了自保,害怕自己也步高句麗的後塵。
隻要高句麗人不斷的反抗,大唐的安東都護府不穩,自然也就沒有餘力攻打新羅和百濟。
所以,房遺愛也能理解新羅人和百濟人的做法。
不過,理解歸理解,人都是有自己的立場,站在大唐的立場上,新羅和百濟這麼做就是不對,就是該打。
房遺愛附和道“確實可惡,隻要新羅和百濟一日不滅,遼東便一日不得安寧。”
李治點頭道“就是這個道理,其實先帝生前也在打算繼續對遼東動兵,攻打新羅和百濟,隻不過先帝沒能付諸行動就駕崩了。”
“朕對遼東動兵也是實現先帝的遺願,朕對出兵攻打新羅和百濟已經思慮良久,隻怕得不到宰相們的支持。”
武將們肯定盼著打仗,尤其是大唐兵力強盛,出兵打仗就是立功的機會。
相比而言,文臣肯定不盼著打仗,在後邊一通忙活,結果好處卻撈不到多少。
如果是褚遂良依然在朝,肯定會反對出兵。
許敬宗、崔義玄等人剛剛上位,在朝臣中的基礎沒有那麼好,這時候需要抱緊皇帝的大腿,跟皇帝共進退,房遺愛覺得他們不可能反對對遼東動兵。
當然了,有一個前提,大唐如今的國力、軍力都很強盛,足以發動一場戰爭,即便是輸了也輸的起。
如果皇帝現在要發動對吐蕃的戰爭,滿朝文武都會勸皇帝冷靜。
現在皇帝要捏兩個軟柿子,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房遺愛笑道“陛下要徹底解決遼東的邊患,這是正事,臣覺得宰相們應該不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