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專業槍手,據說不管你的詩有多爛,隻要讓他改上八個字,就是一篇考場佳作,故外號“溫八叉”。”
“八叉是八叉成韻,不是改八個字。”
“主要是溫庭筠幫八個人完成了,而且八個人都考上了,自己卻落榜了。”
......
永樂年間。
朱瞻基又感覺無語了。
寫出那首細膩傳神的《菩薩蠻》之人,竟然是多次替考之人!
既然考官們都知曉溫庭筠的過往事跡,為何還要讓他參加科舉呢?
而溫庭筠“槍手”案最終東窗事發,破壞考試公平罪名成立,又被朝廷奚落,爾既德行無取,文章何以稱焉。
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被下放到地方勞動改造,最終竟流落而死。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
......
【為了防止替考,宋朝開始實行浮票製。】
【每個考生都有一張浮票,上麵詳細記載了他的容貌特征和身材特點,必須嚴格核對後才能進場。】
【後來宋太宗又實行了“鎖院製度”。每次科舉考試都會有多名正副考官參與,他們互相監察。】
【當考官接到任命後,他們必須全體入住貢院,一直住到放榜那天。】
【為了防止有人走後門,貢院門口還設有官兵嚴密把守。】
【康熙年間,在童生試中增加了審音製度,對考生進行核對口音,以判斷是否本地人。】
【另外,清代科舉考試製度還增加了複試製度,在鄉、會試發榜後再進行的考試,以對考生的資格進行重新認定。】
【為了保證閱卷的公平準確,清政府又實行了磨勘製度,就是對鄉、會試閱卷後進行複核。】
【先複核考官在出題和閱卷中是否有紕漏和錯誤,再複核考生的考卷是否有文理悖謬、文體不全、俚言諧語等問題。】
【這些舉措都是為了防止冒名頂替,一旦發現替考,不但會革取功名,還會發配勞役。明清時期甚至會被處死。】
......
“宋朝對作弊的預防還是有一套的啊!”
李世民向長孫無忌努努嘴。
長孫無忌立馬就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
懂了!大唐也要學起來!
......
【還有一種投機取巧的方式叫做“冒籍”。】
【由於科舉製度在學額分配上存在地域差異,京城往往擁有極高的錄取名額,南北錄取有差異,而文風昌盛、人口與賦稅多的地方能分配到更多名額。】
【這就導致了科舉移民現象,考生競爭激烈的地區“移民”到學額豐富的地區參加考試。】
【唐朝詩人王維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本籍貫蒲州,卻去了錄取率最高的京兆府參加考試。】
【19歲就以第一名的身份參加省試,而後一舉考中進士。】
【宋朝時期,要求考生在戶籍所在地報名,且曾犯罪或正在守孝者不得應舉。】
【這一規定使得一些曾犯刑責或正在守孝的考生選擇冒籍到其他地區應考,甚至直接前往京城開封,接受京城文風的洗禮。】
【一些財力雄厚的學子還通過購買田產的方式在異地落戶,以合法化自己的冒籍行為。】
此時彈幕彈出。
“哦豁,這不是高考移民嗎?!”
“原來古代就有了!”
“下輩子我也想當京城人。”
“猜猜我是哪個省,錄取分數高且人數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