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邊,吳成與高洋分彆牽引出兩套房屋供五人居住。
吳成試圖要找到附近的天擇使,隻能在疲憊的冥想狀態下,才可通過四人的念力搜尋同伴的蹤跡。
敖鬆自然躲在自己的房間休息,等待四人的下個目的地。
吳成先回到自己屋內,進入冥想狀態,發出陣陣波浪狀的念力,感應方圓五裡的天擇使者。
高洋首先接受到了吳成的信號波,然後靜坐清涼的竹床之上,把自己念力集中於吳成的念力之中。
這股力量無形之中變得更強,吳思與鄧翃華也加入了其中,這股力量在茫茫的混沌世界,如波濤般激蕩,一時之間還沒有找到回應。
四人過了禪定的時間段後,心想對方有可能走遠了,便收回元神,回到清醒狀態。
吳成回過神來,心裡有些失落,畢竟無功而返。
吳成提議先去華夏都城看一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化解東夷與華夏的衝突。
鄧翃華對這裡比較熟悉,知曉都城的方向。
五人各自使用飛行術,來到了都城。
這座都城其實對現代人來講,十分小,隻有幾千人而已,可是最早城市已經形成。手工業者和商人已經來到這居住,但規模不大。人口也比較稀少,而且這裡集市也就幾個小時,便會退散。
整個城裡駐紮著一百人的勇士,是維護都城安全的護衛。
都城糧食供應,不足以養活都城守衛軍。
這裡的戰爭,都是部落首領發出昭告,邀約盟友一同出征。
這鬆散的部落聯盟,沒有太多約束力。
此時華夏部落首領丹陶,是一個以勇士出身,善於作戰,對本族的部落具備很強號召力,上任以後常年征戰,已經兼並了十五六個部落。
這些部落有本身屬於華夏部落的反叛者,同樣也有東夷部落。
他的勇武深受百姓的愛戴,可是也不少有德之士有意勸阻丹陶要善待戰敗部落,否則會受到這些部落報複。
丹陶早已忘卻了神明的存在,把那些善意當成虛假。
吳成在街邊了解到了都城的首領,也希望可以約見對方,可以商量華夏與東夷兩族停戰的事宜。
吳成看了目前的情況,對方不太會接納自己的意見。
來到都城,吳成一行人穿著都是後世古代禮服,對他們來說多少有些驚奇。
幾人的衣服華美,讓這些百姓認為他們屬於富貴人家。
這時候,一個小販走上前,問他們:“你們要不要名貴珍寶?”
吳成等人不為所動,離開了街市,來到了民宅。
這個城池是丹陶部落所占領,周邊不少部落來到這裡供應糧食,自然引來一些手工業者,還有一些逐利的商人,把這裡變得熱鬨起來。
這個部落為整個華夏區域,挽回了不少被東夷部落搶奪的土地。
這些土地,曾經是華夏建立輝煌過的都城,如今重新奪回又一次在這裡建都,多少有點消除內心仇恨的意思。
華夏是一個不主張戰爭的民族,但是絕不否認戰爭的民族。
華夏族的戰爭一定是在不得已的情況而發動,倘若無強敵來犯,華夏民族是不願意征伐四方的。
華夏的國土,來自戰亂民眾四處逃散,在周邊地區安身立命,一旦華夏文化複興,立馬有大量炎黃子孫歸附故土。
華夏百姓期盼的是王道之君親臨,把遺失的王者之風找回來。
仁政思想是遠古風氣的遺留,可是人性的偏見,把這種仁德並沒有做到很徹底,在某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做到無私,時間已久我們對天下大同失去了信念。
這本身就是人類分久必合的必然結果,但是這種大同,必然認同各民族差異。
此時華夏部落處在一個四分五裂的狀態,並沒有什麼王道之君力挽狂瀾。
華夏部落自農耕以來,便不善於與邊民纏鬥。無非是農業本身需要太多人力與物力,根本抽調不出太多人手應對外敵侵擾。可是男丁一旦有餘,便會是華夏民族反攻的大好時機。男女比例其實是人類戰爭的風向標。
吳成把自己心中想法在腦海過了一遍,心裡一些怒氣也開始平息。人類憤怒是我們思慮開始,隻有對現實不滿,才能冷靜下來化解現實存在諸多問題。
吳成一行人並沒有聯係到部落首領,所以隻能在這一帶停留。他們在民宅的空地變成兩套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