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商鞅變法_曆代王朝更迭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曆代王朝更迭 > 第77章 商鞅變法

第77章 商鞅變法(1 / 2)

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這個時代人才輩出,其中法家的崛起速度發人深省。作為法家的傑出代表,商鞅通過改革,使弱小的秦國一躍成為能與齊、楚抗衡,爭雄於天下的大國,可謂勞苦功高。

亂世有一個優點,即可以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這為貧寒子弟向上流動了道路。在戰國時期,一個人隻要有才華且有雄心壯誌,就不會被埋沒。商鞅早年由於沒有遇上明主,所以鬱鬱不得誌,差一點枉死在魏國。商鞅渴望使儘平生所學,立名於當世,立功於後世。所以,當他聽說秦孝公為重振秦穆公的霸業而下令遍尋天下賢才時,商鞅毅然離開讓他徹底絕望的魏國,隻身前赴當時還是弱小的秦國。

商鞅本姓公孫,名叫鞅,他是衛國國君某姬妾所生之子,後來之所以被稱為商鞅是因其在秦國封地的緣故。

秦國雖然弱小,地處偏遠,但像商鞅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想見秦孝公一麵也是很難。為了理想抱負,商鞅俯身低就求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引見自己。

第一次見到秦孝公,商鞅言辭懇懇,孝公卻昏昏欲睡,沒聽進商鞅的一言半語。事後,秦孝公責備景監,說他推薦之人乃迂腐呆滯之徒。

景監也很無奈,這時商鞅再次求景監引見,景監對商鞅還抱有一線希望,所以再次答應了商鞅的請求。第二次召見,秦孝公懵懵懂懂,覺得商鞅說得有理,但不合他的心意。景監被秦孝公責備後,將商鞅當做出氣筒。商鞅說,他用稱王之道開導秦孝公,但是秦孝公急於求成。事不過三,經過兩次交談,商鞅已經完全探知秦孝公的心願,請求景監第三次引見。秦孝公第三次召見商鞅,果如商鞅所料,他很信服商鞅的話。

原來秦孝公複業心急,複仇的心更加殷切,渴望在有生之年稱霸中原,重振秦穆公的雄風。古語雲,欲速則不達。欲成大事,而又想在短短的幾十年內辦成,唯有施行霸道。

後來,秦孝公召見商鞅幾次,商鞅都用稱霸之道開導秦孝公。秦孝公對霸道很癡迷,所以與商鞅交談時,他會不知不覺移席靠近商鞅,不厭其煩地聽其講解。

法家注重的是刑罰之學,商鞅知道法家的弱點,即威嚴過重,缺少恩德。但諸侯國爭戰不斷,商鞅久不得誌,加之秦孝公誠心重用,他隻能賭上一把,利用嚴刑峻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增強秦國國力。

麵對疲弱的秦國,商鞅要輔助秦孝公稱霸,力圖一改舊貌隻能施行變法。但商鞅變革遭到了保守派甘龍和杜摯的反對。

商鞅告訴秦孝公,心思猶豫不決則必然拖累行動,如果行動不果敢,則必然勞而無功。見解高遠的人不會拘泥於俗見,而見解獨到的人也未必會得到眾人的認可。愚昧的人不會事先謀劃,即使事情成功了,他們也不明所以;相反,聰明人謀事於未萌,料事於未發,對前因後果清楚明了。

這一席話的意思是,拘泥於俗見的人並不值得與他們商議變革大事,因為他們隻會遵循過去的禮法,不懂創造。

甘龍等老臣過於尊崇過去的禮法,認為流傳下來的老規矩才是治理國家的良策。甘龍說,“聖人不會通過改變民俗來教育百姓,有智慧的人不會胡亂更改祖上禮法。順應過去的民俗以教育百姓,不用勞神費心就能成功,沿襲祖上禮法治理國家,百姓的生活才會有序,行為才會有依據,天下才會安定。如果擅自變法,天下必然大亂。”甘龍是保守派,不僅不主張變法,還認為變法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變法的確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但如果一貫安於現狀,唯祖上之命是從,則隻會守成,無法壯大國力。甘龍的觀點並不符合曆史發展的要求。

為反駁甘龍的觀點,商鞅朗聲說道“聰明人負責製定禮法,愚蠢的人不知變通,天生注定是被聰明人的禮法約束的命。賢能的人懂得因勢變更法度,無能的人蠢笨如石,隻會傻傻堅守,全然不知因時而變。”

這幾句話,字字如利箭射中甘龍的要害,甘龍無言以對。商鞅話鋒逼人,霸氣凜然,老臣杜摯起身反駁。

杜摯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百倍的利益,最好不要貿然變更禮法;如果沒有十倍的功效,最好不要更換國家舊器。堅守祖上禮法不會有過錯,讓百姓安於俗見不會出現偏漏。如果當冒失鬼,肆意妄為,難免擾亂天下。

杜摯的話不是沒有道理,但如果隻因懼怕變法會帶來不利影響而一味排斥,勢必會喪失變法的最佳時期。

麵對這兩個頑固派,商鞅越戰越勇,他說道“治世不一道,便(變)國不法古(《史記·商君列傳》)。”這話的意思是,治理國家並沒有亙古不變的禮法,隻要有利於國家,舊的禮法是可以被超越的。

春秋五霸都是先經曆國內變革才先後稱霸,秦穆公稱霸就得益於五羊大夫的輔助,最終成為一方霸主。秦孝公立誌圖強,苦無善策,商鞅才高誌大,秦孝公自然極力支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兩千年前的“真人秀”

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諸侯國以利相交,彼此毫無信譽可言。百姓遭受接連不斷的戰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有今天不知明天的日子,他們渴求安定的生活。

百姓隻求溫飽,不能與商鞅等人謀劃變革大事,但社會的變革最終要體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他們才是變革的最終承擔者。如果國家脫離百姓,隻有上層變革,那無論這個國家的上層如何先進,它都隻是一隻紙老虎。

商鞅意識到頒布新法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貫徹執行起來勢必困難重重。在農耕社會,百姓是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因素。商鞅雖不相信人民的智慧,卻相信人民的力量。為了保證新法在百姓中順利地進行,商鞅認為必須取信於民。

為了取信於民,商鞅在秦國國都城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下令說,隻要有人搬木頭到北門,國家賞賜十金作為報酬。

搬動一根三尺長的木頭,賞賜十金,做這麼小的一件事情卻付如此高的酬勞,百姓初時並不相信。很多百姓站在城門外觀望,不知商鞅葫蘆裡賣的什麼藥。觀望者越來越多,卻仍無人向前搬動木頭,商鞅增加賞金到五十金。

作為智識超凡的大才,商鞅不僅對刑罰深有鑽研,對人性更有一套獨特的見解。大概而論,儒家信奉人性本善,要求朝廷不要肆意乾預百姓,相信百姓會朝善的一麵發展。與儒家不同,法家覺得人性本惡,認為百姓需要朝廷嚴加管理,否則人必趨向壞的一麵。

當時,人皆趨利避害,很少有孟子所謂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孟子》)。首先,經過春秋、戰國之亂,作為人們行為準則的周禮已經徹底崩潰了。社會上層將周禮當做實現目的的幌子,社會下層直接視周禮如無物。為了生存,很多人都是苟且偷生,內在的道德觀已經崩潰。

商鞅將賞金從十金增加到五十金,就是想以重利誘導百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金加到五十金後,百姓人頭攢動,三五,交頭低聲商議。人人躍躍欲試,但仍無人敢出來搬木頭。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裡終於走出一個人,他說“讓我來試試。”說著他就把木頭扛起來,將其搬到了北門。商鞅果真派人賞給那個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金。

這件事傳開後,在秦國引起了轟動。老百姓都相信左庶長商鞅是個言而有信的人。

城門立木,隻為取信於民。商鞅通過此事就是想告訴百姓,讓他們相信朝廷。凡是朝廷頒發的詔令,一定言而有信,不問身份尊卑,對有功者必賞,對違法者必罰。

自古以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都是堂而皇之的謊言。百姓見商鞅做了一件很真實的事,更希望看到商鞅兌現諾言。



最新小说: 重生星際,指揮官夫人茶得可怕 文明:從不死族到太空死靈 全民抽卡:我每天一張金色傳說 春花奶奶 星際最強鬼王,兢兢業業當社畜 擎雲之愛:虎少戀上俏訟師 身軟小人魚撿垃圾,全星際心疼哭 全家一起穿越去修仙 以殺證道!他人枯骨鋪就成仙大道 穿書之反派替嫁:靈能少女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