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站唐庭,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官職;站安大帥,是為了獲得更高的統戰價值。
路線雖然不同,但最終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讓唐庭看看河北豪強的本事。
divcass=”ntentadv”至於河北邊軍,他們嚴格來說並非河北勢力,反倒是內部有很多不同意見,他們造反並沒有河北人那麼積極。
比如說平盧鎮就有人不肯就範,更彆提河東這邊,響應安祿山的人更少。
那麼安史之亂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簡單點說,就是河北本地勢力逐步奪權,頂著大唐或河朔三鎮的皮,完成內部基層組織演進的過程。
這一點以前基本上很少有人提及。
安史之亂有不少大戰,潼關之戰,香積寺,鄴城,太原,睢陽,這些地方都發生過大會戰,雙方死傷慘重。
唐庭那邊我且不說,安史叛軍,死的人不在少數吧?
這個不需要去算,死了二十萬人是很正常的。
戰爭兩年後,剛剛起兵的那部分人,我說他們起碼死了個七八成,這點沒什麼疑問吧?
可是一直到八年之後,安史之亂表麵上結束,河朔三鎮自立以後,那些藩鎮節度使手中,居然還有十幾萬可戰之兵。
這些人從哪裡來的?跟著安祿山混的麼?
不不不,他們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甚至是河北漢人!
他們都是後期慢慢補充到安史叛軍裡麵的士兵,其中,很多都是出自河北團結兵。
也就是說,雖然名字都還是“叛軍”,皮還是一樣的;但軍隊裡麵的主體已經不一樣了,自然,他們的政治追求也不同了。
團結兵,這個概念一言難儘。它不是團練性質,更是與本地豪強格格不入,不聽他們擺布。
真要說的話,有點像是四川袍哥或者舊上海的幫會一類的組織。
團結兵製度的發展,對於中晚唐一直到北宋這一段時間的曆史,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它是唐代封建社會上層權力逐漸梯次瓦解的產物。
趙匡胤為什麼要玩“義社十兄弟”?
因為他們的老爹也是這麼玩的,祖祖輩輩,都是這麼玩的,有深遠的曆史傳承。
團,抱團取暖;
結,結社。
所謂團結兵,無論剛開始起這個名字的時候是何種寓意,發展到後來,就變成了士卒與軍官階層互相通婚,家庭互相照顧,戰場上互為臂膀的組織。
隨著安史之亂破壞了原本的社會結構,導致人口大遷徙。所以很多遷徙到新地方的人,肯定會被原本的住戶所排斥,產生所謂的“主客矛盾”。
為了生存,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客居於此遷徙過來的人,都必須彼此抱團。這種抱團,打破了宗族的觀念,以“義”字當先。
生活上結社,鄰裡互幫;
一家有事,十戶相幫。
軍隊組織,則是牙兵階層脫穎而出。
牙兵之間,戰場上互相照應。
平日裡有事一起上,一人鬨事,一軍嘩變。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的家庭都已經互相通婚聯姻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之間的聯係,比軍隊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強大太多了。
你看,那些“狗史官”們不願意寫的東西,其實曆史脈絡分明得很,跟後麵發生的事情每一件都能對得上。
安史之亂率先在河北孕育出“結社軍隊”,然後隨著藩鎮割據的加劇,結社與牙兵開始如同傳染病一樣,在大唐遍地開花。
誰站唐庭,誰站安大帥,戰爭結果如何,反倒成為次要的了。
無論是漠北還是江南,無論是河西還是河東,無論那些節度使是什麼立場。
那些基層的牙兵,那些驕兵悍將,他們仿佛超越了地理的限製,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
銀槍孝節的丘八,與黑雲長劍的丘八,雖然服役的地方相距甚遠,但他們桀驁不馴的做派,就好像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一樣。
這便是曆史的必然性,很殘酷,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
而這些東西,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就已經相當普遍,萌芽欲出土了。
河北、河西,有關結社很多與宗教有關)的文物陸續出土,便足以證明它不是猛然間出現的。
但是安史之亂催化了這一過程。
我會在下半部裡麵,相當多前人沒寫過的東西,劇情不會走得那麼快,也不會走得那麼直,你們慢慢看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