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風榭的南麵是一個寬闊的蓮池,麵積達數畝之廣。池塘中央建了一座亭子,名為“百坡亭”。
亭子兩側通過長廊與兩岸相連,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當微風吹過池塘時,水麵泛起層層漣漪,水中的倒影也變得模糊起來,仿佛在不斷變化之中。
蘇東坡曾寫詩道“忽然生鱗甲,亂我須與眉。散為百東坡,頃刻複在茲。”這句詩描繪了水中倒影的奇妙景象,也成為了“百坡亭”得名的緣由。
站在“百坡亭”前,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風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
百坡亭向南的前方,還建有一座“瑞蓮亭”。這裡時常會有並蒂蓮盛開,這種罕見的景象被視為吉祥的象征,預示著眉州人將有進士及第的喜事。因此,這座亭子被命名為“瑞蓮亭”。“百坡”和“瑞蓮”這兩個名字都寓意著美好和祥瑞,它們激勵著後人不斷努力奮鬥,希望能夠像蘇東坡一樣取得卓越成就。
披風榭及其周圍的建築和景觀,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卷。在這裡,人們可以領略到蘇東坡的文學風采,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同時,也能體驗到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享受到一份寧靜與美好。
吳敬誠感歎道“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瑰寶,值得我們永遠珍惜和傳承啊!”
旁邊的金不換點點頭,表示認同。
百坡亭的右側,修竹深處是“船塢”“式蘇軒”“半潭秋水一房山”等佳景,假山趣石、小橋流水、花圃遊廊錯落其間,如到江南水鄉。
沿著小徑漫步,感受著微風拂麵,仿佛置身於一個寧靜而美麗的世界。
吳敬誠高興的說道“不虛此行啊!每一步都能發現新的驚喜,讓人不禁陶醉其中。”
在這如畫的美景中,有一處石砌八角形水池格外引人注目,它名為“洗硯池”。據說,當年蘇氏父子兄弟在這裡寫字作文後,會將硯台和毛筆洗淨。隨著時間的推移,池水漸漸變黑,連池中的魚兒也被染黑了。後人便將這種獨特的魚類稱為“東坡墨魚”。
李易陽不可思議的感歎道“東坡墨魚,怎麼會這樣取名字呢?真的搞不懂啊!”
在百坡亭的西端,有一座荷花池,池邊矗立著消寒館。走進消寒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幅楹聯“木架山前懷舊柏,瑞蓮池畔讀遺碑”;“亭上雄文鑿青石,檻前修竹憶南屏”。
吳敬誠轉過頭問李易陽“這些楹聯,你搞不懂吧?咱們都要好好的學習領悟啊!看這些以簡潔而深刻的文字,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文化傳承的敬仰啊!”
李易陽搖搖頭說“是啊!還是吳大人說得對。”
吳敬誠站在消寒館內,望著窗外的景色,心中湧起一股淡淡的憂傷。歲月如梭,時光荏苒,曾經的輝煌如今已成為曆史的遺跡。然而,這些古建築依然靜靜地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讓人們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底蘊。
吳敬誠懷著崇敬之情說道“三蘇祠,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否可以對這個地方的評價呢?”
金不換點點頭說“你說的有道理,其實我也說不清楚啊!我知道,我們一行人走進了這座曆史悠久的文化聖地——三蘇祠。”
吳敬誠若有所思“我們踏入三蘇祠的大門,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古色古香的建築、清幽的庭院和古樸的碑刻,無不展現出蘇氏家族的輝煌與榮耀。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蘇洵、蘇軾、蘇轍三人的雕像,他們神情莊重,好像是目光堅定地注視著遠方。”
穿過庭院,便來到了正廳。正廳內供奉著蘇氏父子三人的牌位,香火旺盛。人們紛紛上前燒香拜祭,表達對蘇氏父子的敬意。
接著,吳敬誠他們參觀了蘇軾的書房、臥室等場所,了解到他當年的生活環境和創作背景。
最後,他們來到了三蘇祠的後花園。這裡景色宜人,假山流水、亭台樓閣一應俱全。漫步其中,感受著微風拂麵,欣賞著美麗的風景,讓人心情格外舒暢。後花園中的花草樹木鬱鬱蔥蔥,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這次參觀讓大家受益匪淺,對蘇氏父子的了解更加深入。他們不僅是文學巨匠,更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作品和精神影響了無數後人,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蘇氏父子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藝術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種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特質,令人歎為觀止。
離開三蘇祠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站在大門口,吳敬誠好像是在做總結發言“不虛此行啊!這次參觀,不僅讓我們領略了蘇氏父子的風采,更讓我們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帶著這份收獲,以後我們想問題、做決策,還是要經常自我反思,繼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