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的這番上奏之後,底下原本議論紛紛的朝堂之上,頓時陷入了一片沉寂。
所有人的目光,都露出思索的神情,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了太子李承乾。
前些天,太子李承乾還因為射箭失誤,差點就誤傷了當今李世民。
還好關鍵的時候,還好有燕王李恪及時出手,這才化解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
按道理來說,李承乾應該是承了李恪的人情才對。
然而,剛才他提出關於派遣燕王李恪,前往草原安撫民心的建議。
讓眾多的大臣,有些摸不準李承乾的這波操作,也不知道他這是念李恪的舊情,這才提議讓李恪返回北疆。
還是說白了,特意將燕王李恪趕出長安。
畢竟,才回長安沒多久的燕王李恪,幾乎在長安城風頭無兩。
不管是,長安集團的讓普通人望向其背的天價分紅,還是最新搗鼓出來的蜂窩煤以及暖炕。
都讓燕王李恪在民間贏得了極高的聲望與讚譽,雖然還沒有明麵上與太子進行對比。
但這樣的情況下,太子李承乾的提議,不禁讓大臣們心中生出了諸多揣測。
李恪依舊靠在角落,似乎還未從剛才的夢境中完全清醒。
但那雙深邃的眼眸在聽到自己名字時,已然閃爍起了思索的光芒。
大哥太子李承乾什麼時候,有這種覺悟了,不對這不像是他的手筆。
就算他早慧、且再怎麼聰明,也不可能想到上奏,讓他返回北疆。
李恪想到這裡,稍微回憶了一下最近的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
最後,他腦海中出現一個人胖胖的臉。
他知道是誰了?老丈人長孫無忌。
除了他,也沒有彆人。
說起也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自從上次在獵場,李恪他按照老丈人長孫無忌的提示。
好好的在群臣麵前,秀了一次地震前的預防小技巧之後。
也不知道是不是效果太好了,受到了父皇李世民和諸多大臣,尤其是房玄齡的大力讚賞。
還是戳中了老丈人長孫無忌的那個點?
這些天來,他對自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就連自己私下去他府上拜訪,都吃了好大一個閉門羹。
說什麼,雖然他與長孫娉婷訂下了婚約,但婚事尚未正式舉行,以他燕王的身份,仍需恪守禮數,不宜過於親近。
說的話,讓李恪摸不著頭腦。
如今,這突如其來的派遣之議,更像是長孫無忌在背後操控的一盤大棋。
李恪心中暗想,難道是老丈人此舉或許有著更深的用意。
是想要借自己之手,穩定邊疆?
還是另有圖謀,欲借此機會試探父皇李世民的態度,甚至是對自己進行某種形式的考驗?
隻不過,這時候想這些已然無用,關鍵在於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
但好在,現在眼下這番話,與其說提到他,也關於他。
其實還是說予李世民聽。
而李四民作為一個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天策上將,又與李建成、李元吉兩人在波詭雲譎的政治中,爭鬥數年。
他自然能洞察到這朝堂之上暗流湧動的每一絲微妙變化。
李世民目光深邃地掃視了一圈大殿,最終停留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出班上奏,還保持著躬身行禮的李承乾,似乎是注意到了李世民複雜且深邃的目光。
讓他的心跳,不禁有些加快。
但李承乾好歹也跟在李世民麵前,鍛煉了一年多。
就算心中有幾分忐忑,但也收斂住了心神,成功維持著住了表麵上的鎮定。
最終,也不知道是李承乾的表現,取得了李世民的認同。
還是李世民內心已有決斷。
李世民的目光,在幾個兒子之間流轉。
最終停留在了李恪身上,帶著幾分愧疚、幾分複雜,又包含著幾分期待。
從李恪近一年以來的表現來看,自己的這個兒子,在北疆,無論是軍事還是政務上,其能力毋庸置疑。
然而,現在就將如此重任交予他,是否過早。
就在李世民麵露遲疑的時候,台下的長孫無忌適時地開口。
聲音沉穩而有力,似乎早已洞察了李世民的猶豫。
“陛下,臣以為,國家之興亡,在於人才之興替。燕王李恪自北疆歸來,不談他在北疆所立之功勞,但在長安所展現其才乾與膽識,群臣共睹。”
“如今,我大唐欲起刀兵,北疆乃燕王李恪之封地,安民之責,正是他擔當此任的不二人選。陛下若能放其施為,不僅可彰顯我大唐用人之明,更能激勵宗室子弟,爭相效仿,為朝廷建功立業。”
長孫無忌一番話,既是對李恪能力的肯定,也是對李世民決策的巧妙引導。
作為大臣也好,摯友也罷,他都知道李世民作為帝王。
最為看重的便是國家的長遠利益與宗室的聲譽。
因此,他巧妙地將派遣李恪赴邊疆與培養宗室人才、彰顯皇室英明聯係起來,以此打消李世民的顧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果不其然,在聽完長孫無忌的話後。
李世民微微頷首,目光再次落在李恪身上,眼神中多了幾分堅定與期待。
“承乾與輔機所言,確有幾分道理。”
李世民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突厥之事,關乎我大唐邊疆安寧,不可不察。但燕王李恪,才返回長安未曾多久,是否過於倉促?諸位愛卿,可有其他見解?”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議論紛紛,有讚同太子提議者,認為李恪是最佳人選;亦有持保留意見者,擔心李恪年紀尚小不能勝任。
要知道,李恪若不是挨了侯君集一奏折,他現在根本就沒有返回長安的打算。
眾所周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兩兄弟,爭權奪利的關鍵時期。
李恪根本不想摻和進這場權力鬥爭之中,倒也不隻是他一點想法都沒有。
實在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無論是從曆史中,還是從現實的宮廷政治中。
李恪都明白,過早地卷入這場兄弟間的權力鬥爭,最後隻會白白的便宜李治這個最小的嫡子。
還不如,不在這裡浪費時間,去好好發展一下封地。
再則,現在李世民雖然沒有立即采納代州都督張公謹的建議。
但是,按照曆史上的進程,用不了多久,李世民就會派出大軍征討突厥。
以定海神針的李靖為行軍總管,提出建議的張公瑾為副總管,又讓並州都督李績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加上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
一共出兵十餘萬人,分為多道出擊突厥。
到時候,突厥就會在曆史上除名。
這樣一場滅國戰爭,就發生在自己封地不遠的地方。
這樣還不出瞅瞅熱鬨,趁機撈取一些軍功,那就實在是太浪費了。
最讓人心動的就是,隋朝亡後,蕭後就攜隋煬帝之孫楊政道,帶上國璽投奔漠北突厥。
此時的傳國玉璽就在蕭太後的身上。
屆時,等到李靖率領大唐鐵騎橫掃突厥,就會找到那枚失落已久的傳國玉璽。
這玉璽,不僅是皇權的象征,更承載著無數王朝的更迭與曆史的沉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若是李恪能夠率先找到它,把它給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