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年,三月。
在李恪離開長安後不久,李世民就將房玄齡進封為左仆射,杜如晦為右仆射,行使宰輔之權。
雖然,在此之前,兩人就已經在朝中架空了李淵那一代的老臣,行使了宰輔的權利。
但是,畢竟沒有正式的名號。
如今李世民正式加封他們為左、右仆射,這無疑是對他們能力的高度認可和對他們過往功績的肯定。
而身為尚書右丞的魏征,則調任秘書監,負責整理典籍、參與朝政謀劃以及為李世民明智的諫言。
與突厥連年的大雪災不同,這幾年的大唐也接二連三的遭遇不同的自然災害。
貞觀二年的旱災和蝗災,便是對大唐的一次嚴峻考驗。
這兩場幾乎一起而來的自然災害,導致關中大地乾裂,莊稼枯萎,蝗蟲漫天飛舞。
關中大部分百姓們流離失所,齊聚長安。
若是按照曆史原來軌跡,這兩場巨大的自然災害,會導致大唐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關中百姓的流離失所,會引發一係列的社會動蕩不安,治安問題也會隨之凸顯。
大量的災民湧入長安,給長安帶來巨大壓力,糧食供應緊張,物價飛漲。
除了引起很長一段時間的混亂,還會餓死無數百姓。
但好在當時的長安城中,有著蜀王李恪的存在。
心生憐憫之心的李恪,不忍這麼多大唐百姓遭受苦難。
使出了渾身解數,賑災施粥,以工代賑,建造藍田縣。
在物價上漲的時候,更是不惜花費大量的錢財,跨國購買糧食,以平息物價。
可以說,李恪的這一係列舉動,成功的救下了來到長安的那些災民,也讓整個長安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
一時間,關中的百姓家中,都供起了李恪的長生牌,他們口口相傳著李恪的善舉,將他視為救星一般的存在。
正所謂命運無常,貞觀三年,也就是今年,大唐再次爆發了旱災。
隻不過這一次,長安城中,已經沒有了李恪的身影。
前往封地任職的他,自然無法幫助朝廷協助這次賑災任務。
但好消息是,這一年的大唐恢複了不少的國力,朝廷在應對此次旱災時,也有了更多的底氣和資源。
再加上,有了李恪上一次救災的經驗,朝廷此次應對旱災更加從容有序。
因此,房玄齡和杜如晦決定借鑒李恪曾采取的以工代賑之法,組織大量災民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和道路修繕等工作。
這樣既為災民了生計,又為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貢獻了力量。
但有了李恪這個前麵賑災的榜樣。
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對這次賑災之事蠢蠢欲動。
實在是李恪在救災之後的聲望,榮升之快,幾乎可以說,比之太子李承乾也要更勝一籌。
這讓李承乾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危機感。
要知道作為太子,威望和地位,最好都要保持在皇帝之下。
隻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地位穩固,順利繼承大統。
但李恪的崛起卻如同一顆耀眼的新星,在朝堂和百姓中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雖然說,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非常的懂事,不願留在長安,也沒有流露出要跟他爭奪東宮之位的意思。
但是,無論是朝堂之內,還是民間,總會有人時不時拿他與燕王李恪做對比。
而讓太子李承乾心裡很有壓迫感的就是,在年前,也就是冬日皇室狩獵的時候。
在他與魏王李泰比試射箭的時候,因為地震的原因,差點誤傷到父皇李世民。
李承乾覺得,他必須在這次賑災中有所作為,展現出自己的領導才能和擔當。
唯有這樣才能重新贏得李世民的信任和百姓的擁護,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
所以,在房玄齡與杜如晦提出以工代賑的辦法,來對付這次旱災的時候。
還不等李世民和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一行朝廷上的大佬,推薦這次賑災的人手。
太子李承乾就站了出來,朝李世民拱手道。
“父皇,兒臣身為太子,也想為這次受災的百姓做些事情,希望父皇將此次賑災之事,交由兒臣。”
麵對突然出列的李承乾,李世民一臉欣賞的點了點頭,眼中露出一絲欣慰之色,然心中亦有幾分疑慮。
畢竟,上次賑災施粥的時候,想著鍛煉一下這三個兒子,讓太子李承乾、蜀王李恪、魏王李泰這三個兒子,一人負責一處施粥地點。
最後,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表現平平,隻有那個滿腦子鬼點子的李恪完成了任務。
眼下賑災救命,雖然,自己現在的物資和底蘊,比起去年要好上很多。
但李世民仍對李承乾此次主動請纓有些擔憂。
畢竟賑災之事關係重大,關乎百姓生死與國家穩定。
李承乾見李世民未立刻應允,又急切道。
“父皇,兒臣深知此次旱災之嚴峻,亦明白百姓之疾苦。兒臣定當不辱使命,以實際行動回報父皇之信任與百姓之期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聽到太子李承乾的話,朝堂之上眾臣頓時議論紛紛。
紛紛讚賞太子李承乾有擔當、有仁心。
房玄齡與杜如晦對視一眼,心中暗自思索。
長孫無忌則微微皺眉,擔憂李承乾經驗不足,難以勝任如此重任。
但見李承乾態度堅決,又不好當麵反駁。
良久,還是房玄齡率先開口道“陛下,太子殿下既然有此決心,實乃百姓之福,陛下之福。再則此次旱災雖嚴峻,但以太子之才能,想必不是問題,更何況,親自參與政事,對其太子的成長以及國家穩定都大有益處,因此,臣等願全力輔佐太子殿下,確保賑災工作順利進行。”
杜如晦也點頭道“陛下,以工代賑之法已有先例,如今太子殿下主動請纓,可給予其機會。臣等定當協助太子殿下,將此次賑災之事辦好。”
見到自己最為得力的兩位大臣,都表示讚同。
李世民心中的疑慮稍減,但仍未完全放下。
他微微沉吟,目光掃過群臣,最後落在長孫無忌身上,問道“輔機,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