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梟途!
…
八月中旬,趙佶下詔書任命檢校少傅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為北伐軍都統製,耀州觀察使劉光世、步軍司都虞候何灌為副統製,出兵二十萬,北上收複燕京。
朝廷決定再次舉兵北伐,讓朝堂之上又炸鍋了——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其實——
自從趙良嗣獻聯金滅遼收複燕雲之策開始,大宋高層關於收複燕雲的爭論就一直沒有中斷過。
童貫、蔡京、王黼等是支持派,鄧洵武、鄭居中、李邦彥等是反對派,趙佶則完全是按他自己的心情來,可以說是想一出是一出,結果導致大宋對收複燕雲十六州一事總是反反複複。
蔡京後來對收複燕雲的態度忽然發生了轉變,變得很不積極。
而趙佶又因為種種原因而變得堅定起來。
於是,趙佶認為蔡京老了,便換上更懂他的王黼當宰相。
現在,對於出兵北上收複燕京的是與非,大臣們又開始了激烈辯論。
為統一思想,避免擾亂軍心和民心,在王黼的一再請求下,趙佶下了一道嚴厲詔令妄議此事者,必罰無赦!
大臣們大多都被震懾住了,都閉口禁言。
不過宋朝寬鬆的政治環境還是讓有些膽大之人跳出來反對。
像朝散郎宋昭,他就給趙佶上了一封言辭激烈的奏章,反對北伐。
宋昭在奏章中說
“陛下自即位以來,禦戎之術實為上策,遼使之來,宴犒賜予,恩數曲儘,因此,他們懷德畏威,向風慕義,稽首稱藩,介胄之士,橐弓偃息,黔黎之民,鼓腹詠歌。
曆觀三代以來,傾心悅服,至誠麵內,莫如今日,實太平希世之盛事也。
比者,王黼、童貫力引狂生李良嗣、董龐兒之徒,妄興邊事,致煩宸慮,遣大臣提重兵,久屯塞上,倉廩府庫為之一空,官卒民兵死之無數。
財用尚可複全,死者何以複生?
王黼、童貫欺君罔上,蠹國害民,罪不可赦,臣願斷此數人頭以謝天下,不惟慰安燕人之心,使之明知陛下德音,無複猜忌,謹守盟好,亦可使其餘妄興邊事之奸臣賊子有所懲戒。
李良嗣、董龐兒皆北廷叛臣,心懷怨望,故附會邊臣,撰造虛語,欲假中國之勢,以複私仇耳,實兩朝之奸賊,豈複忠義之可望哉!
今女真剛勇善戰,席卷北國,蔡仍賊子,攫取雲地全境,力挫遼金二國,儻與二者鄰,則將何術以禦之?
滅一弱國而與兩強為鄰,恐非中國之福,徒為女真、蔡仍之利耳。
臣又聞兩國之盟,敗盟者禍及九族,陛下以孝理天下,其忍忘列聖在天之靈乎?
陛下以仁覆天下,其忍置河北之民於塗炭之中而使肝腦塗地乎?”
趙佶看完宋昭的奏章,氣得拍案而起“宋昭這個狂生,竟口出不遜之言,朕剛下旨不得妄議,他竟敢逆風而上,真是膽大包天!”
王黼對宋昭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他向趙佶建議道“斬殺宋昭,殺一儆百,殺雞示猴,看誰還敢如此狂妄不敬!”
趙佶生氣歸生氣,但腦子還很冷靜,他說“還是不殺吧,一介書生,殺之無益,將其除名編管,令地方官嚴加管束。”
不久,宋昭便被開除公職,枷項押送海州。
趙佶任命五十五歲的劉延慶擔任北伐軍都統製,應該說還是有些道理的。
第一,劉延慶年紀相當,不像種師道那麼老,也不像蔡仍那麼小。
第二,劉延慶出身於將門世家,又有多年的實戰經驗,在西北數次與吐蕃、西夏作戰,因戰功累遷鄜延路總管、馬軍副都指揮使等職。
第三,劉延慶曾與童貫有過很成功的合作,也就是平方臘一役,就是由劉延慶出任的都統製。
不過——
這隻是趙佶單方麵的想法。
實際上,劉延慶對於這次受命為都統製,心情很複雜。
一方麵,劉延慶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如果這次舉兵北上能夠獲勝,那麼他在軍中的威望就會超過種師道,在蔡仍叛宋的前提下,他就將成為大宋第一將。
另一方麵,劉延慶又覺得這是一場考驗——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他清楚遼軍的優勢在於騎兵,宋軍沒有強大的騎兵,單靠步兵的血肉之軀來抗擊金戈鐵馬,恐怕很難獲勝。他覺得,對付遼軍,不像對付方臘義軍那麼簡單。因此,他告誡他自己,這次出兵北上,必須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尤其在他看到趙佶給他配的兵馬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