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聽完李光正的話,自然是大失所望的,覺得他家和彆的村民一樣,也不會願意去修渠。
正在非常失望的想要告辭,讓鎮長親自來與村民說道時,李光正又道:“我不出力,但是我可以出糧,村裡修渠的人,每人每天我家給一升白米一升玉麥麵,一天三斤米麵大概夠一家人吃了吧?”
這時候的升子是一升一斤半,而一斤十六市兩,八公兩,兩升是很多很多了。
李光正先隻想出一升,但想到修這條水渠都是燒石頭挑水搬石頭這些大力氣活,就一天兩升吧,給村民點實惠。
村長和他兒子驚住了,村長激動道:“你是說村裡出一個人你家就出兩升米麵?”
李光正道:“我家老二的宗門今年豐收,米麵吃不完,我高價弄得一些。為了村子這條渠,為了世代父老鄉親再不受無水之苦,我們就吃差一點,緊巴一點,拿出糧來修水渠。
不過我醜話說在前頭,磨洋工的可以舉報,舉報人能得到被舉報人當天全部的口糧。
否則有些人光出工不出力,這水渠哪天才能修好。我沒糧填枯坑,我們做好事也不希望有人報答或者記住,想要戲弄欺詐我們可不成。
大家心知肚明現在的糧有多貴,三十二顆銅錢一升陳米了吧?”
老村長激動得熱淚盈眶:“好好,我們一切都照你說的辦,我馬上去告知村裡人。現在不是三十二顆銅錢的事,是城裡都亂套了,鎮上也買不到糧,城裡也不好買,一人一次隻能買三斤,你們這是救了整村人的命啊!”
第二天,全村人熱火朝天的帶上工具去修渠,有的人家嫌出兩個工太少,要求出三個四個五個。
村長在鎮長那裡報備了這件事,希望鎮長給拿主意。
水渠修好,鎮上也能有水,這才是鎮長熱心這件事的原因。
他也高興的走出走進:“好啊,太好了,修吧,十四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都可以,讓他們掙點糧吧。隻要把年紀這關把好,人家願出幾人可以出幾人,修好了早一點通水,也能讓我少掉一點頭發。”
於是李家村人幾乎全村出動,不但男人可以上工,力氣大的女子也可以掙那每天兩升糧。
第一天,大家憑上工條子領米麵。
當帶來領米麵的布袋子裡倒進白花花的大米的時候,很多人都哭出來,不斷的用臟臟的衣袖擦著眼睛。
“哎!終於見到白米了,我都忘了白米是什麼樣子了。”
“這個麵也很好,這是能和大米一起下鍋的新玉麥渣子,你們瞧瞧一點皮都沒有,這個無論是煮飯還是煮粥都很好吃啊。
感謝感謝,這吃了很耐餓,又香又軟,比賑災糧好太多太多,賑災糧裡都是玉麥皮皮,難以下咽。”
辛苦了一天的村人們滿麵笑容高興得像過節,臉上的石頭粉塵都掩蓋不了他們由衷的快樂。
發糧的老村長和他兒子,都覺得自己高大上了一大截。
李老太家隻出了一個勞力,李光良覺得自家的爹不應該去乾那麼重的活:“你還是好好放家裡的三頭牛,不用去掙那點辛苦糧。閃著腰可不是好玩的。”
剛滿十八歲的李光明去修渠了。
他不再讀書,因為靖州官學也停了。
什麼時候恢複還不知道,他一向也在春種秋收的假期乾農活的,他乾活又實在,能賺糧的事,他當仁不讓。
李光良就不行了,小小年紀去城裡做了學徒,後來自己開了製糖場當老板,由於缺水糖場乾不下去,他就在家裡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