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正月十五元宵佳節來曆源遠流長。
最早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彆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
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鬨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民間傳說有好幾個版本記載了元宵節的趣事。
相傳漢武帝時期有個臣子名叫東方朔,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他就到禦花園給武帝折梅花,發現有個宮女準備投井自殺,便上前詢問。
得知宮女名為元宵,因過度思念家人,不能在雙親前儘孝,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聽完便向他保證,一定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在長安街擺了個占卜攤,每個人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
一時間,起了很大恐慌,人人紛紛求著解災的辦法。
漢武帝知道後,便請東方朔想法子,東方朔說,宮中的元宵宮女不是經常為你做湯圓麼。
十五日晚可以讓她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做湯圓。
掛上燈,點上鞭炮,放煙火,讓城外百姓進城觀燈。
到了這天,宮女元宵的家人也來進城觀燈,看到元宵,終於一家人團聚。
熱鬨了一天,長安城也平安無事。
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
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是。
民國初年,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當上大總統。
有一年元宵節,他覺得元宵兩個字不對勁兒,這元宵諧音不就是“袁消”嗎?
於是他勒令四九城城的老百姓不準再稱“元宵”。
並把元宵的名字改成江南地區流行的湯圓。
後來他覺得也不好,湯圓的“圓”,還是和的“袁”諧音。
煮湯圓不就是要開水煮袁嗎?
就又下令改稱“湯團”,所有出售元宵的店鋪不能在門前廣告寫元宵二字,都要改寫成“湯團”。
前門大街一家賣元宵的店鋪,少掌櫃有一天在叫賣時說漏了嘴,喊了句“元宵。。。”
忽然間就被袁世凱手下的一個官員掌摑了兩個大嘴巴子,還被罰了兩百銀元。
據傳,正月十五那天,回家後,一個最受他寵愛的姨太太端來碗元宵。
說了一句您吃碗元宵吧。
袁世凱一聽,氣得當時就給了那姨太太兩個大嘴巴子。
當年就改元宵名之事,有人還曾就作了一首打油詩。
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
洪憲當年使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民間還流傳著一首歌謠大總統,真聖賢,正月十五最難眠!
大頭抵銅角,元宵改湯圓。
明年元宵後,誰再叫湯團。
四九城的元宵從清朝至今變化不大。
那時的元宵主要有山楂白糖、白糖桂花、棗泥鬆仁、豆沙四種餡,現在當然豐富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