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龍山石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西南40千米處的天龍山腰,始鑿於北魏時期,曆經東魏、北齊、隋、唐等多個朝代的開鑿,現存洞窟25個,造像500餘尊,是我國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也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龍山石窟以嫻熟的雕刻技藝、細膩的表現手法、鮮明的時代特征、豐富的生活氣息而著稱。洞窟內的造像線條流暢、雕刻細膩、造型生動、精美絕倫,尤其是圓雕造像,兼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點和中國傳統雕刻所固有的清新韻律和線條,集中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發展過程和卓越成就,並融有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特色,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明珠。
除了藝術價值,天龍山石窟的曆史也充滿了波折。在20世紀20年代,天龍山石窟遭到了大規模的盜鑿,幾乎所有的精品文物都流失於海外,現收藏於日本、歐美博物館以及私人手中,破壞程度在中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儘管如此,天龍山石窟仍然具有重要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也是太原市保存東魏、北齊、隋唐時期地上文化遺存最豐富、最完整的區域之一。
近年來,隨著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的建成和開放,越來越多的人得以近距離欣賞這些珍貴的文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2月,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終於回歸故土,這也是第一尊從日本回來的天龍山佛首,見證了天龍山石窟藝術的輝煌曆史和獨特魅力。
總之,天龍山石窟不僅是一座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佛教石窟,也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之一,其精美的藝術和曲折的曆史都讓人深感震撼和敬佩。
12.晉源區的長春觀是一座曆史悠久的道教建築,始建於元朝延佑元年1314年),由丘處機的第五個徒弟、著名道長宋德芳號披雲子)所建。這座道觀俗稱上廳觀,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曆史。長春觀曾經曆過明、清兩代和民國10年1921年)的修葺,現存觀宇南向,南北長約28米,東西寬約18米,占地麵積500多平方米。
觀內主要建築包括正殿、配殿、廂房、耳廳等,正殿名為三清殿,供奉三清像,法座之下還塑有眾多差異下人,作抬法座模樣。此外,觀內還有一棵一千八百多年的古鬆和一棵古柏,以及曆代修繕碑銘。這兩棵古樹婆婆多姿,綠蔭滿院,據說是由趙國的謀士張孟談所種植,比長春觀還早1000多年曆史。
長春觀所在的南城角村是一個具有千年曆史文化底蘊的古村落,修建於晉陽古城的遺跡之上。周邊還有晉祠、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天龍山石窟、風峪溝太山昊天觀、龍山石窟、晉陽古城遺址、蒙山大佛、金勝鎮晉陽湖、晉源東街文廟、南城角村二郎廟、楊家村關帝廟、南街村龍天廟、晉源古城營村阿育王塔、開化寺舊址及連理塔、王郭村明秀寺等眾多古跡。
此外,山西麵食也是晉源區的一大特色,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就能用小麥粉、高粱麵、豆麵、蕎麵、蓧麵做成數十種的麵食,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麵、推窩窩、灌腸等。
總的來說,晉源區的長春觀是一座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美食文化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值得一遊。
13.太山位於太原市西南20公裡處的風峪溝內,是太原市西山文化旅遊帶的璀璨明珠。這裡曆史文化深厚,自然資源豐富,風景優美壯觀,集優美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人文資源於一體,是太原建設特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撐。
太山海拔1178米,景區依山勢而建,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它不僅是太原西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一處集林木、風景、寺廟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太山的名字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方麵,根據沈約所撰的《宋書》記載,五代時期有一位名叫石敢當的山民,以勇敢著稱於北漢,因此他居住的山也出了名,取“太泰)山石敢當”的諧音而得名。另一方麵,太山山脈形似一個大大的“太”字,因此得名“太山”。
景區主要分為遊客接待中心、中軸線區域、東坪仿唐建築群三大部分,旅遊景點多達2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龍泉寺。龍泉寺始建於唐朝,初為道教昊天觀,金元時期被毀,明初重建後改為佛寺。傳說那時天旱無雨,地方官員和百姓們到此處求雨,發現了汩汩而流的泉水,認為是求雨有應、龍王賜泉,於是給該寺冠以“龍泉”雅號。2008年5月,唐武周時期的佛塔塔基在太山龍泉寺被發現,展現了盛唐高超的工藝技巧。
太山的自然風光也極為優美,每年霜秋,是觀賞紅葉的最佳時節。滿山遍野的紅葉與鬆柏相映成趣,形成一片明晰鮮綠的顏色。此外,太山還以其豐富的曆史文化而著稱,是北方草原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交彙處,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
總的來說,太山是一處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曆史文化於一體的旅遊勝地。無論是登山觀景、參觀寺廟,還是感受曆史文化,都能讓人收獲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