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未將此事放在心上,經剛才提醒,才想起,並非有意隱瞞,還望大人恕罪。”
“那你是何時離開的?”
“應是過了酉時二刻不到一字(一字即5分鐘)的時間;由於家父身體孱弱,所以步伐慢了些,大概酉時六刻到的家;那日還碰到了賣燒餅的小牛,從他那買了兩個燒餅,大人若是不信,可派人前去查探。”
“那你有沒有看見陳皮祥或者其他人的身影?”
“陳皮祥小民沒看到;至於其他人,當時天色已晚,小民怕來不及進城,便急匆匆的和家父離開了,沒太注意四周。”
“王公子,在你離開不到一盞茶的功夫,死者就死了,證據對你很不利啊。”
“目前來看,小民的嫌疑的確最大,但小民與他並不認識,也沒有要殺他的理由;許是有人在小民離開後,趁機殺了他。”
“許是因為他的一句話呢。”
“小民不知大人所言何意。”
“正如陳皮祥所言,死者李文奎在遇到他後,說的第一句是“是你,就是你,我要去縣衙告你”,先遇到他的你,想必也聽到了這句話;你事先不知死者李文奎是因被打之事耿耿於懷,便誤以為他要揭發你,所以你就起了殺機。”
“那若是依大人所言,死者應手握小民的把柄,但小民跟死者並無任何往來,甚至在今日之前都不知他姓甚名誰,又何來把柄一說?”
“你之前去萬仙鎮所為何事?”
“家父常年疾病纏身,聽一路過之人說,萬仙鎮曾有神醫出現,小民便去碰碰運氣。”
“所以你在那裡遇到了樹根。”
王文才愣了一下,接著說,
“是,當年他和夫人前來報案,審案時,是小民做的筆錄;許是因為這個,在萬仙鎮時,他認出了小民,兩人便閒聊了幾句。”
“當年此案後,你不僅從縣衙請辭,還準備搬家;據本官所知,你常帶著你父親去京城看病,這裡離京城最近,為什麼要突然離開?”
“大人,這是小民的私事,與案件無關吧。”
“行,你可以不回答;本官接著問,你東西都已收拾好,卻又留了下來;而在這期間,樹根去找過你,他因何去找你,又對你說了什麼讓你突然改變主意?”
“樹根他是因案子的事情來找小民,而小民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家母始終萬般不舍,不願離去;小民不想忤逆母意,便留了下來。”
“案件都是由縣令判決,就算你當時沒離開府衙,你作為一個師爺,他來找你做什麼?”
“小民也是這麼跟他說的,他許是拎不清,又或者是想找個人撒撒氣,所以小民就成了這個冤大頭。”
“你跟樹根之間,若真有你說的那麼簡單,你又何須掩蓋?”
“大人,說話要有證據,不能依據您的憑空猜測,就給小民定了罪。”
“來人,將證物呈上來!”
“是,大人。”
王文才看過證物,發問道
“大人,您給小民看一根銀針是何意?”
“這就是殺死李雲奎之物,王公子不覺得眼熟嗎?”
“小民的確是眼熟,之前大夫給家父針灸時小民見過此物。”
“這根銀針可跟大夫平時用的不同。”
“小民眼拙,未看出端倪,還請大人明示。”
“這根銀針是王公子你親手打造的,上麵還有你的印記。”
“大人說笑了,小民怎麼會這些東西?”
“王公子,你是個手藝人,這點事對你來說,不難;你做這些是為了給你父親針灸吧;持針之人定對人體穴位極其了解,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傷及性命;李文奎是被銀針刺穴而死,將你家中其他銀針或者任何一件手工品拿來比對,事情就明了了;至於你會不會針灸,沒人比你父親更清楚,找來一問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