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轉過頭不在看韋挺,而是看向李世民。李世民也最後平靜的說道“韋愛卿說的有理,不能讓你的事情牽連到我皇家的聲譽。你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必須按照約定每冊在拿出一萬本出來。”
“阿耶可不能啊,十八萬本啊,是要虧很多錢的,我府上也沒有那麼多錢啊”李慎哭喊著道
“休要在說,你也不差那十幾萬貫,皇家的聲譽不容有失。”李世民不容李慎辯解
“陛下,我看著一萬冊可能不夠平息外麵那些學子的怒火。如今長安城裡和周邊的學子都來了,書籍的事估計也是一傳十十傳百。我看不如在加一些。”崔仁智見李慎如此模樣也是加了一把火。
聽到此言。李慎兩眼冒火的扭頭看向崔仁智。“崔大人如果願意仗義疏財的話不防你崔家也印刷一些書籍便宜賣吧。彆以為我不知道你們的印刷成本幾何。”
“紀王殿下,我崔家也沒有得罪天下讀書人。而且我們也有一大家子要養活,沒有殿下那麼富裕。”崔仁智笑嗬嗬的道。
“下旨,紀王李慎,從明日起向大唐讀書人以昨日的價格出售九種書籍每冊三萬本。限期三個月完成不得有誤。”李世民對著下麵的人說道
“不是吧阿耶。那得賠多少錢啊。五十西萬本書啊!不要啊!”李慎開始叫嚷起來,就差沒當眾撒潑打滾了。
“哼,這是對你的懲罰。下去吧,貴妃也有些時日不見你了,你去看看貴妃。”李世民冷哼一聲
李慎哭喪著臉轉過身,看著滿朝的文武大臣。然後慢慢的走出大殿。正待眾人準備說國事的時候,
大殿外傳來了李慎的聲音“仙佛茫茫兩未成,隻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儘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是清朝黃景仁《雜感》表達了做詩人的窮困愁憤。(此詩是作者在隔壁門店的產品外包裝上看到的。)
眾人都細細品味著,作為國子監祭酒的孔穎達歎息了一聲道“哎~紀王真是大才,不但表達了自己的窮困潦倒,就算是罵我們讀書人百無一用,也是那麼有意境。
如果紀王專心致學的話,定有一番成就。這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道儘了紀王此刻的心情。”孔穎達無奈的搖了搖頭。
“百無一用是書生”李世民也在細細品味李慎做的這首詩
(我沒有查到貞觀有多少讀書人,隻查到唐朝全盛時期有讀書人640多萬。不過不是貞觀。但是可以根據一些記載可以推測一下。
唐朝的學校以官辦為主,中央設國子監,下轄六學,為國子學、太學、西門學、律學、書學、算學,這些學校主要招收貴族官僚子弟,
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由博士與助教授課,學生稱生徒,國子學、太學、西門學傳授以九經為主的儒學經典,按生徒家中官位的高低分級招收,
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可入國子學,有生徒三百餘人,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可進太學,有五百餘生徒,
西門學兼收五品以下官員及庶民子孫,生徒多達千人。律學、書學、算學教授實用學問,收納八、九品官員及庶民子弟,名額限於十餘人,地方設立州學、縣學,每校有學生2050。
唐朝初期有360州,1557個縣。一年近幾萬生徒,州縣學每年都要補齊數量。而這裡還不算各州縣官員子女。
唐朝文武官員總數最少也要一兩萬人,通史記載唐朝最多的時候有官員十八萬。
所以我個人推測這個時期唐朝的讀書人最少也要二十萬人,還有很多商人的子女是不去書院讀書的,而是請的先生。
唐律商人的子女不允考科舉,但沒說不讓讀書。做買賣不認識字他能行麼。全大唐做生意的人就應該有不少。
據考古專家推測長安東市有商鋪七萬三千個。所以我覺得唐朝讀書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少。唐朝科舉每年都有幾千人附和條件的。
而百姓的識字也很高,簡單的日常還是很多百姓知道的。官府貼的告示,收稅貫的通告。你要不認識幾個字不吃虧了麼。
識字跟讀書是兩回事。當時讀書科舉儒學典籍九經都是文言文。認識字沒人教也不知道啥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