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媒體為了搞新聞,硬是要推波助瀾。
有媒體聯係到劉德樺的經紀公司,其公司的工作人員回應:“對這件事情,不提倡、不回應、不見麵”。
這個回複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為楊麗娟事件的解決提供了可以參考的社會方案。
隻是,媒體不僅沒有關注劉德樺方麵的聲音,反而一味的想製造一個“13年癡迷粉絲終於見到偶像”的夢幻結局。
楊麗娟的瘋狂,劉德樺方麵的理智不予回應,在媒體推波助瀾下的整個社會的虛假幻想,引導著這個事件一步步走向悲劇。
楊麗娟父親對女兒的寵溺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這其中主要的表現為,他也完全和女兒一樣,脫離了現實的基礎,而錯誤地認為劉德樺應該和自己一樣理解楊麗娟,並為楊麗娟做出一些不符合當下身份的舉動。
隻是楊父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他沒有考慮劉德樺的社會位置和社會責任。
一個粉絲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偶像,而一個偶像則通常會有億萬粉絲。
像劉德華這樣的頂級藝人,他的粉絲遍布整個華人世界,劉德華需要用自己的行為,給社會和粉絲做一個正確的價值引導,而這其中也包括楊麗娟。
所以當楊麗娟的父親選擇賣腎幫女兒追星的時候,劉德樺第一時間站出來對楊麗娟的行為進行了斥責。
不僅如此,劉德樺還用“不見麵,不回應”的實際行動,表明了他對楊麗娟事件的態度。
劉德樺的這個行為,是為千千萬萬的粉絲和社會大眾著想。
但.這個行為不能阻止楊麗娟繼續追星,也不能阻止媒體繼續為了搞新聞搞熱度推波助瀾。
甚至說,正是因為不回應,媒體越發的各種推波助瀾的搞新聞。
楊麗娟瘋狂的行為,讓社會媒體捕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公眾話題。
並且,越是媒體關注,楊麗娟就越是覺得她占據了上風,越是認為她接近了見到劉德樺的目的。
媒體的關注,將楊麗娟及其家人推向了無法回頭的境地。
同時媒體也讓劉德樺處於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所以才有了3月25日這次劉德樺與楊麗娟的象征性會麵。
這個本來可以讓大家都能下來台的舉動,卻給了楊麗娟更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以至於老父親羞憤難當,最終選擇投海自儘。
楊麗娟事件,並不是哪個個體的悲劇,而是一場全社會參與,某些團體不以社會正確價值引導的結果。
要知道楊麗娟及其家人並沒有應對公眾輿論的經驗,但是媒體卻將他們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多方的協同下,楊麗娟及其家人很難分辨身邊的人是敵,是友。
而他們為了自身心中不切實際的想法,又急需大眾的幫助。
在眾多錯綜關係的作用下,楊麗娟和家人意外成為了公眾人物。
3月25日後,在大眾嘈雜的輿論聲中,楊麗娟的父親徹底的絕望了,最終以死相逼,同時也希望換回一生平實的尊嚴。
而這他挽回尊嚴的舉動,隻是將這個本不該發生的悲劇推向了高潮。
媒體,更興奮了。
2007年3月27日,楊麗娟埋怨劉德樺痛哭失聲連呼後悔。
2007年3月28日,楊麗娟母女返回內地。
原時間線中。
2014年,楊麗娟做客東方衛視《東方直播室》節目,以親身經曆說法。
勸節目當事人不要瘋狂迷戀劉德樺,直言劉德樺不值得對方浪費青春。
自2007年的事件以後,楊麗娟拒絕了一切媒體的采訪,回到州開始了在慈善機構做義工的生活。
她說:“七年裡反思了很久,造成當時的悲劇自己的固執任性有很大的責任,但是媒體的推波助瀾讓事情更加惡化。”
她回憶道:“曾經是想借助媒體的力量幫助自己實現心願,也的確有媒體答應要帶我見劉德樺,但是後來卻安排了一個模仿劉德樺的人來到我家,讓我的家人很生氣,太不尊重人了。”
楊麗娟回應稱:“當時這隻是自己一個小小的心願而已,並不是像大家炒作的那樣,最後是媒體將整個事情推進到一個不可挽回的地步。”
媒體為了搞新聞,本就各種推波助瀾,還安排一個模仿劉德樺的人裝作真的劉德樺去到楊麗娟的家中。
這種行為,無疑是在肆意嘲弄、玩弄楊麗娟一家人。
而這種傷人自尊的做法,亦是會令楊麗娟一家人更要見到劉德樺本人。
王樹當時忙著工作,一時忘了這件事情,直至悲劇發生轟動整個娛樂圈,這才恍然。
如果早點想到,或許能夠避免悲劇。
隻是,他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天真的想法。
楊父那一躍,是絕望的尊嚴之躍。
媒體已經推波助瀾到了那種程度,就算救得了一時,也救不了一世。
王樹坐在辦公室歎息一聲,然後又馬不停蹄的開始工作。
悲劇已經發生,工作還要繼續。
這就是生活。
傍晚。
他驅車去到一家火鍋店,走進包間裡見到了舒倡和劉藝菲。
“王導。”舒倡見到王樹推門進來,當即起身甜甜的喊。
劉藝菲眼見好閨蜜站起來了,也不好繼續坐著,隨即也跟著站了起來。
“王導,好久不見。”同時,她也笑著喊了一聲。
“好久不見。”王樹微笑著朝著兩人應聲。
“王導快來坐吧,位置都給你留好了。”舒倡緊接著動身招呼著。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