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傷兵,安置俘虜,搜羅馬匹……
這些都不需要李青去做,他隻是喝喝茶,偶爾去城頭上走走看看,順便了解一下邊鎮防務。
接著,宣府、延綏、遼東的援軍陸續回防,皇帝陛下親口允諾會將獎賞落實到位,將士們自然不疑有他。
天子一言九鼎,曆來皇帝的信用都深入人心,因為沒哪個皇帝會做出自砸招牌的蠢事。
說實話,五百萬兩朝廷很輕鬆就能拿出來,可五百萬兩也真不是小數字,李青都可以想象到楊廷和及諸多大佬那跳腳的場麵了。
“真全讓戶部出?”
“當然,國庫有錢,有很多錢。”朱厚照哼哼道,“從太宗時便開海通商了,雖說在永樂朝沒攢下什麼家底,可從仁宣開始財政就穩步上漲……曆經七朝下來,府庫的存銀多到你無法想象。”
李青知道這近百年來白銀的流入非常可觀,然,大明的各種花銷也不小,藩王宗室的俸祿,府衙修繕,官員俸祿,治水修路,賑災架橋,軍隊支出,器械維護……
花費不可謂不大。
“有多少?”李青好奇問。
“你不妨猜猜。”
“兩千萬兩?”
“瞧你那沒出息的樣兒……”朱厚照撇了撇嘴,傲然道,“往大了猜!”
“三千萬?”
“去年盤賬,國庫存銀四千七百八十六萬餘兩,不包含珍珠、瑪瑙、玉石……,就隻是單純的存銀,糧食也不計算在內。”朱厚照嘿嘿道,“當然,也不包括內帑。”
內帑是皇帝的小金庫,曆任皇帝都多少會往小金庫倒騰一部分財富,這是常規操作。
誠然,國庫也是皇帝的,可文官最愛扯皮,且有時候,有些花銷也上不了台麵,皇帝也不願看人臉色。
就好比男人明明是一家之主,卻還要藏私房錢。
“內帑有多少?”
“你問這個乾甚?”朱厚照警覺起來。
“……”李青沒好氣道,“我還能去偷不成?”
朱厚照左右瞧了瞧,壓低聲音道
“一千三百餘萬,是父皇退位前,為防止我花錢看人臉色,特意轉移過來的,我一文沒舍得動。”
李青驚喜的同時,也有些驚詫“宮廷用度戶部也兜底?”
“你未免把他們想得太好了吧?”朱厚照無語。
“那錢從何來?”
“簡單,印寶鈔啊!”朱厚照理所當然的說,“大明工商業鼎盛,之前超發的寶鈔又進行了大量回收,再死憋著不新發寶鈔,就是逼著百姓用白銀交易了,事實上,現在民間交易都開始大規模使用白銀了。”
怕李青說他,朱厚照忙解釋“印鈔真不多,也就近些年才開始,每年折合成白銀不過兩百萬兩,以大明如今的商業、人口,一年發這麼點寶鈔,驚不起一點浪花。”
頓了頓,“金陵李家一年的淨利潤都不止這麼點,輸送到整個大明,又有何打緊?”
朱厚照道“當然了,再算上大量的銅錢,一年下放的貨幣總額有三百萬兩之多,可大明人口還在上漲,都快奔著兩萬萬大關去了,以及工商業日益增長的趨勢……雖說白銀大量流入,貨幣仍有些緊張,這真不是我胡說,是有依據的,不信回去後你可以問楊廷和。”
李青沉吟不語,思考其中利弊。
“知道五個橘子嗎?”朱厚照道,“眼下大明的橘子猛增了,支撐橘子交易的貨幣也要隨之提高才是,再者,適當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這你總知道吧?”
李青開口道“一直以來都是貿易順差,民間不得使用白銀的這項國策,也早已是名存實亡,按道理說,不應該出現貨幣緊張的情況,你可有想過這個原因?”
“啥是貿易順差?”
“就是……你可以理解為收入大於支出。”李青說。
“這個我還真想過,也知道為何如此。”朱厚照道,“這主要有以下兩點,1白銀能更好的長時間存儲,百姓傾向於花鈔存銀;2相較於白銀,寶鈔更便於攜帶,須知,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錢莊,可以用銀票交易的。”
朱厚照苦笑道“再一個,就是心理原因了。”
“什麼意思?”李青不解。
朱厚照問“拋開貨幣屬性不談,你是喜歡紙質寶鈔,還是喜歡金燦燦、亮閃閃的金銀?”
李青啞口。
沉吟良久,道“可以適當發行寶鈔,可萬不能無節製的超發,太祖、太宗就是因為超發,才導致寶鈔貶值,超發一時爽,事後還是要朝廷自己買單,正統、景泰、連成化朝都還在還賬,兩百萬還是有些稍多,勻一些給銅錢吧。”
“銅錢成本太高啊!”朱厚照說。
李青笑罵“朝廷又不缺錢,何必那般財迷,在百姓心中,還是更傾向於金屬幣種,你既知道這點,何以如此摳摳搜搜?”
“……那行吧。”朱厚照點頭,“回頭我調整一下,一半一半成不?”
“嗯,可以。”李青頷首。
得知朝廷如此富有,李青內心喜悅非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僅白銀這一項就高達六千萬兩,算上糧食,以及其他種類繁多的財富,總額折成白銀怕是能翻一倍。
誠然,以當今的白銀購買力,遠比不上洪武朝那會兒,可一樣是非常龐大的財富。
這些財富可以把大明王朝抗風險能力,提升到恐怖的程度。
數字著實驚人,可細想想,這麼多年的良性發展,從朱棣那會兒就開始海上通商了,又沒出現敗家子皇帝……非常合理。
李青心情不錯,說話也好聽“嗯,不錯,你對經濟的理解,比……一般人強太多了。”
老朱家的人普遍不懂經濟,在這方麵……朱厚照稱得上優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