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無動於衷。
李青也知道這種在朱厚熜眼中威脅自身統治的事,朱厚熜是不會輕易答應的。
或許,強硬的姿態能迫使朱厚熜同意。
可結果必然是出工不出力,有人唱反調,朱厚熜必然順水推舟,導致,李青的主張早早流產。
必須要讓朱厚熜覺得這樣做,是對他好的,他才會死心塌地的去做。
李青深吸一口氣,說道“曆來舊王朝被推翻,新王朝建立,往往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平穩期,這個時期具體體現百姓過的好了,朝廷財政收入高了,猶如嬰兒新生,哪哪都好。你可知為何?”
“兼並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朱厚熜不假思索的說。
不得不說,跟聰明人聊天就是省事。
李青點點頭,繼續道“一個王朝之所以走到末路,皆因為兼並問題導致矛盾尖銳,百姓不得不反,不反就活不下去,元末暴政,太祖奮起反抗,也是基於此。這個兼並,不僅僅指土地兼並,其實,還有教育資源的逐漸被壟斷。當然了,這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如今,大明的百姓,已能足食,可教育資源卻並未有效得到平均分配。”李青道,“一個王朝若想存在的久,那麼對各種資源的分配,越是平均,越好能長久。”
“試想一下,同樣一萬畝耕地,是一個人擁有好,還是一百個,一千個人一起擁有好?”
朱厚熜“自然後者,不僅能提高賦稅,還能少些亂子。”
頓了下,“可這跟讀書有何關係?”
“當然有,關係很大!”李青說道,“讀書的門檻越高,參與競爭人就越少,跟一萬畝耕地,一個人擁有,還是百人、千人擁有,難道不是一個道理?”
李青舉例道“若不對教育資源進行平均分配,百年之後科舉做官的人,隻會是以下幾種人——地主,商紳,官僚子弟。”
“你可有想過,當上上下下都是這類群體,皇帝又當如何?”
“這……”
李青給出答案“減農稅,減商稅,讓官僚子弟享受更大的福蔭,才是‘英主’所為,掌握巨大資源的他們,可以很輕鬆裹挾百姓,進而給皇帝施壓。屆時,隻怕就不是皇權不下鄉了,而是連京師都出不去。”
朱厚熜的臉色一下難看起來。
李青繼續輸出“任何一個王朝,隨著時間推移,各種資源都會從多數人往少數人聚攏,譬如耕地,曆朝曆代為何都解決不了土地兼並問題?因為這是不可控因素,也是必然發生的現象。無一例外!”
“其實,我大明也是一樣,之所以立國一百六十餘年,還在上升期,並不是因為土地兼並抑製的太好,而是開海通商,進而造成的工商業大興。”李青說道,“歸根結底,是橘子多了,才無形中化解了本該出現的問題。”
頓了頓,“可問題必然會出現,原因剛我也說了,隨著時間推移,資源會不可避免的由多數人,流向少數人。”
“呼~”李青口乾舌燥,端起涼茶一飲而儘,喉頭一陣舒爽。
朱厚熜陷入沉思。
半晌,
“這個問題真就無解嗎?”
“無解!”李青的回答簡潔乾脆,“哪怕現在,所有人都支持資源再分配,過個數十上百年還是會出現兼並問題,進而日漸嚴重。”
朱厚熜呼了口氣,緩緩道“朕明白了,可朕還是覺得……風險太大了。”
李青無奈“我剛不是說了嗎,讀書和生產並不是對立的,你乾嘛……”
“是了……”李青苦笑,“你還是認為自己跟百姓也是對立的,是吧?”
朱厚熜臉上一熱,訕訕道“其實……本質上確是如此。”
李青有些失望。
哪怕明知朱厚熜的秉性,可從對方口中聽到這番話,仍是不免惱火。
“朕知道,大明有今日,先生居功至偉,先生之才說是經天緯地也不為過……”朱厚熜先是說了一連串奉承話,話鋒一轉,又道,“可曆來百姓對官僚,乃至整個統治階級,內心都是敵視的,曆朝曆代皆如此,非是朕小心眼兒。”
李青“那就不管不顧,坐視兼並,進而重複曆史?”
“我大明如今……”
“大明如今是你的功勞?”李青嗤笑,“是,縱向對比的話,嘉靖朝是最為鼎盛,可這是你的功勞嗎?太祖、太宗打下夯實基礎,仁宗、宣宗發展民生,英宗是犯下大錯,可也有可取之處,中宗穩中求進,憲宗整肅官場、重振軍隊,孝宗雖讓文官勢大,卻也發展了國力民生,武宗擊潰韃靼,施行宗祿永額……”
李青毫不客氣的說“但凡是個正常人接班,都不會差了。見過搶功勞的,沒見過你這麼搶功勞的,你咋不說,你超越了太祖、太宗啊?”
“我……”朱厚熜有些下不來台,卻無從反駁。
末了,悶悶道“朕承認,教育兼並也會影響到江山社稷,可先生是否用力過猛了呢?”
李青“好事,正確的事,自然要賣力,就如一條鞭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朱厚熜“認知越高,欲望越大,欲望得不到滿足,必當出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