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劉璋低頭,士頌,在名義上占據了益州。
就連益州南麵諸郡,也都送來了降表。
現在擺在士頌麵前的問題是,要如何治理益州。
士頌在荊交的新法,是肯定要在益州推行的,隻是這推行的方式,自己麾下的謀士們,還多有爭論。
另外,自己後麵是要回去荊州的,這益州交給誰來治理,也是個問題。
荊州新法,是由自己和劉巴在摸索中完成。
交州的新法,是交州當地世族無力抵製自己後,讓徐庶強行推行完成的。
而益州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益州北麵的州郡,原來劉璋掌控力還行,現在又被士頌用武力壓下,按照東漢王朝的行政劃分,自北向南包括漢中郡,巴郡,廣漢郡,廣漢屬國,蜀郡,蜀郡屬國,還有南方犍為郡靠北一些的地方。
這些地方的世家也好,豪族也好,被荊州軍打過一遍,要麼死要投降,對新法的可接受度,顯然比南麵諸郡要好得多。
而南麵的犍為郡、越巂郡、牂牁郡、益州郡這些地方,便是後世的雲南和貴州,甚至還有緬甸北部的一部分地區,這些地方,在曆史上,即便是蜀漢政權,對這裡的統治力度也並沒有那麼的強。
現在這個時空裡,這些益州南部州郡在劉璋治下,隻不過是名義上的歸屬於成都管理。
但實際上,各個都是本地的土皇帝。
士頌想要在這些地方推行他的新政,隻怕還需要先把這些地方的“土豪”給整治好。
不過,這些位置在現在這個年代,屬於標準的“窮山惡水”,想要把這些人治理好,讓他們心悅誠服,隻怕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甚至還需要動刀兵。
所以士頌綜合了謀士們的建議後,已經在心裡做好了大體的計劃。
那不就是益州的新法推行,分兩步走。
益州北麵諸郡,自己掌控力度強的,可以如荊州和交州一樣,分批次開始推行新法。
而針對益州南麵的諸郡,士頌隻能先收獲這些人名義上的臣服。
而後,以商貿,文化,教育,免稅政策等方麵,逐步滲透。
當然,最主要的,是逐步把自己的軍事力量滲透進去,不論什麼年代,掌握了一個地方的軍事力量,那個地盤也就是自己的了。
對於士頌而言,現在最要考慮的事情,是這“益州長史”的文官一把手。
益州地區的政務主管,到底要交給誰?
益州這邊,自己肯定是會留下部隊,留下兵力,至於所謂的益州牧,益州刺史這種官職,士頌是不準備任命了。
這些位置會長期“空缺”,未來的益州,在士頌的規劃裡麵,政務將交給所謂的“益州長史”來負責,地方軍隊將交給“益州將軍”來管理。
隻不過“益州長史”的人選,卻讓士頌犯難了。
士頌掃過自己的這些謀士,心中盤算起來。
賈詡肯定不能留在益州,不是賈詡沒有這個能力,而是賈詡這隻精明的狐狸,自己必須帶在邊上,未來麵對曹操,有賈詡在自己身邊,自己怎麼也能更加安心。
而參與平定益州的謀士中,跟著自己從北麵入川的,除了賈詡,就是彭羕和馬良了。
但這兩人,年紀都還太小,即便是自己不在乎,也得擔心其他人會不服。
他們兩個還需要時間打磨。
南路軍中的龐統和孫邵兩個人,年齡上倒是不錯,隻可惜可能是自己太過於保護龐統,以至於雖然整個益州的攻略是由龐統來構建的戰略規劃,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龐統卻沒有什麼特彆出色的表現。
他不過是幫著徐盛完善了一下計謀,而曆史上東吳的第一個丞相孫邵,表演也不過是中規中矩,沒有讓自己眼前一亮,隻怕是放在“益州長史”的位置上,同樣也會受人非議。
若是自己從荊州帶來的人裡麵選不出來,那就隻能從益州本地的“投降派”裡麵選了。
但這也有問題。
益州本土士人裡麵,張鬆,法正,黃權,鄧芝四人,若是論能力,都可以坐上這個位置,但他們卻又各有各的問題。
黃權剛剛投效,士頌不擔心他的人品。但不論是自己,還是自己麾下的幾個派係,隻怕都不會允許黃權執掌益州的。
而張鬆雖然私下早就歸附自己,暗中為自己出謀劃策,還有輔助霍峻守住陽平關這個明麵上的功績,但對外的宣傳裡麵,他可是堅決不降的益州忠臣。
這兩人,至少明麵上,是不適合擔任益州長史的。
而法正和鄧芝,這兩個主動為自己效力的益州“人才”,在自己攻略益州的戰爭過程中,堅定地站在自己這邊,為自己拿下益州出謀劃策,各有功績,而且兩人的才能也都不錯。
尤其是法正其人,其才華,在這個時代,也絕對是排的上號的智者,但他們二人的問題也不少。
法正這人,恩怨分明,睚眥必報。
他若是成為益州的主政長官,對外宣稱公平公正的新法,在他這裡肯定會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