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節度府,陳州。
北安城外的一個集鎮,新修建的一個書院內,數十名孩童正在院內追逐嬉鬨著。
一名麵容有些猙獰的教習看了看桌旁的沙漏後,站起身,伸手拉了一下鈴鐺。
“叮鈴鈴——”
鈴鐺發出了清脆的碰撞聲,那些玩鬨的孩童們聽到鈴鐺聲後,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院子,回到了寬敞明亮的屋內。
屋內擺放著一張張嶄新的課桌,孩童們各自尋找自己的位子坐下了。
麵容有些猙獰的教習手裡捧著書籍走進了屋內,方才還嗡嗡聲的屋內頓時一片安靜。
“向教習行禮!”
隻聽得一名年齡稍大一些的孩童喊了一聲。
孩童們都紛紛站起身,躬身向站在講台上的教習行禮。
“學生拜見李教習——”
孩童們的聲音整齊劃一,充滿著活力和稚氣。
李教習也放下了手裡的書籍,對著這些孩童們鞠了一躬。
在向這些孩童們還禮後,李教習這才對眾人微微一笑“諸位學子請坐。”
“多謝李教習。”
孩童們道謝後,這才彎腰落座。
他們最大的不過十一二歲,最小的也才五六歲。
可他們一個個正襟危坐,雙手放在課桌上,看起來格外地乖巧。
這些孩童都是這個集鎮上的。
以往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還得幫著家裡乾活兒,壓根就沒有識文斷字的機會。
在這個集鎮內,隻有那些鄉紳和財主的孩子才有機會去私塾讀書。
可是現在左騎軍占領陳州後,知州趙立斌遵從張雲川的吩咐,逐步地在陳州籌建學堂。
這些初級學堂的目標就是將那些適齡孩童都送入學堂中,讓他們識文斷字。
凡是進入學堂的孩童,不僅僅吃喝不用給銀子,每年還給發放幾套換洗的衣衫。
而且隻要學的好,那以後就能繼續升任高級學堂,再進入海州的海州書院或者黑旗書院。
凡是能夠從這些地方完成學業的,出來至少都是一個書吏的出身,可以在衙門或者左騎軍當差。
不僅僅到時候每月有三四兩銀子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官府的身份,可以光耀門楣。
要是努力一番,能夠擔任一官半職,那一家人就能告彆農家的身份了。
對於大多數一輩子和莊稼打交道的百姓而言。
這可是一個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
以往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如今有了機會,大多數的百姓都願意將自家孩童送入學堂去讀書的。
隻有一些目光短淺的人覺得家裡活兒多,覺得孩童留在家裡能幫忙乾活兒,不願意送去。
陳州知州趙立斌雖然不斷派人去勸說,可也無濟於事。
麵對這樣的情況,趙立斌不得不采取較為強硬的措施,下達了一道強製的命令。
凡是適齡孩童沒有送去學堂讀書的,家人要多征收一成的稅賦。
在這樣的懲罰性措施下,陳州境內讓孩童進入各級學堂讀書的事兒這才得以徹底地落實。
“今日我們學習三個生字。”
教習見到孩童們都乖乖地做好了,他拿起了木炭,在木板上刷刷地寫了三個大字。
“左騎軍。”
教習寫完後,轉頭詢問孩童們“你們誰認識這三個字嗎?”
孩童們都是搖了搖頭。
“那你們跟著我念。”
“第一個字念“左”。”
“左。”
“對,左。”
“第二個字年騎。”
“第三個字年軍。”
教習望著孩童們,笑吟吟地說“這三個字連起來,就是左騎軍。”
孩童們望著木板上那用木炭寫的左騎軍三個字,都是眼睛裡亮晶晶的。
左騎軍三個字他們早已經耳熟能詳了。
要不是左騎軍的張大將軍的話,他們也沒有辦法放下農活兒,坐在這裡讀書,也沒辦法領取到免費的食物和乾淨的新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