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六年—四月十八,晴,黃道吉日。
清晨時分,天威軍大營中。
秦鋒頭戴鳳珠點金盔,身穿金漆山文甲,手執逆鱗寶刀,站立在用大塊青石修築的點將台上,目視前方、威風凜凜!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位義子,穿著特製的小號甲胄,手中各執一柄短刀,在自家義父身後一字排開。
而在點將台下麵,排列著一個巨型方陣,不是由士兵組成,而是由孩子組成,準確的說是九千二百八十八個孩子,其中男孩四千一百三十六個,女孩五千一百五十二個,年紀大的不足十四歲,年紀小的隻有四歲多點。
此外還有四百六十二個不足四歲的孩子,因為太小了,沒有參加列隊,在後營中快樂玩耍著。
而這些孩子,都是秦鋒巡查各府、州、縣過程中,收養來的孤兒和被親人拋棄的棄兒。
沒辦法,天災不斷、兵荒馬亂,百姓們死走逃亡,於是就出現了大量的孤兒和棄兒。
百姓們又大都重男輕女,故而被丟棄的女孩比男孩多的多,因此收養的女孩也比男孩數量多。
這些孩子被收養起來之後,便送到了天威軍大營中,妥善照顧、修養身心,並進行了一定的軍事化訓練。
而今天讓孩子們列陣在點將台前,是為了正式組建成軍,一支童子軍、一支娘子軍。
這樣做自然有目的了,一則,讓孩子們有個歸屬感,從此以軍為家,可以更好的生活。
二則,幾年時間下來,秦鋒已經把大明朝看透了,腐朽至極,不僅是政治上的腐朽,而是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民生……全方麵的腐朽!
如此一個腐朽的王朝,滅亡是早晚的事。
問題是,大明王朝可以滅亡,華夏文明不能滅亡,如何保住華夏文明不滅,保證華夏子孫不被夷狄所奴役呢?
這個任務太艱巨了,僅憑自己一人之力恐怕無法做到,必須找一些誌同道合者幫忙才行。
可是天下之大,真正能與自己誌同道合者又有幾人?
少之又少!
怎麼辦?
好辦,既然沒有誌同道合者,那就自己培養!
這些孤兒們年紀都不大,思想單純、可塑性強,自己親自教導他們,培養成才!
等這些孤兒們長大了,就可以和自己一起,對這個腐朽至極的國家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改造,讓華夏文明延續下去,進行傲立於世界之巔!
如此,才是大丈夫所為,才是真正的功德無量!
……
上午辰時,建軍儀式正式開始
首先樹立起兩麵軍旗,其中童子軍的軍旗是純黑色,上麵繪製著一隻赤紅色的睚眥圖案。
睚眥是《山海經》中的一種神獸,是龍和豺狼所生,性格剛烈、嗜殺喜鬥,且擁有克殺一切邪惡的力量,古人常把它刻在兵器上,以增加其威力。
以睚眥做為童子軍的標誌,是希望這些孩子們長大後能夠勇猛剛烈、無所畏懼!
娘子軍的軍旗是純白色的,上麵繪製著一隻青色的鶡鳥圖案。
鶡鳥同樣出自《山海經》,是一種猛禽,體型比野雞大,毛多青色,生性勇敢健碩,如遇戰鬥,不死不休!
女孩子,同樣要學會戰鬥,敢於戰鬥!
接著向孩子們發放了統一的新服飾,換上之後,再分彆向兩麵軍旗行禮。
最後秦鋒上前兩步,開始訓話“孩子們,從此以後你們就不再是孤兒了,軍營就是你們的家,本將軍就是你們的親人,咱們以後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萬人合成一條心,乾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我們有家了,我們有家了……願為將軍大人效死、願為將軍大人效死!”
孩子們稚嫩的童音響徹在大營上空,而在以後的歲月裡,其中不少孩子以生命為代價,證明了今日的誓言!
……
將孩子們視為親人,這不是一句空話!
之後的日子裡,縱然軍務再繁忙,秦鋒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時間,親自訓練童子軍和娘子軍,讓孩子們半日習文、半日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