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城,又名銀川城,始建於西漢時期,用來駐紮兵馬,防備北方的匈奴人,之後的東漢、曹魏、西晉、南北朝、隋唐、西夏各朝都對寧夏城進行過擴建,使其成為了西北重鎮。
成吉思汗病逝的同一年,蒙古鐵騎攻滅西夏,寧夏城毀於戰火,變成了一片廢墟。
元世祖—忽必烈統治時期,對寧夏城進行了重建,做為中興路行省的治所。
大明建立之後,為了鞏固西北邊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寧夏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擴建後的寧夏城呈長方形,其中東西長三裡又六十五丈,南北寬三裡又一十五丈,城牆高大寬厚,皆用青磚進行包裹,其堅固程度不遜色於榆林城!
……
崇禎八年—七月初二,晴。
下午時分,秦鋒、劉廷傑率領人馬來到了寧夏城附近,隨即在城東五裡的一條小河旁邊安營紮寨。
“嗚……嗚嗚!”
“咚……咚咚!”
營寨紮的非常大,裡麵的帳篷一片挨著一片,密密麻麻的難以計數,周圍則遍插旌旗,鼓號聲連綿不斷,給人一種駐紮了大量兵馬的感覺,起碼四五萬。
這是秦鋒的計謀,虛張聲勢、故作疑兵,為的是給城內的叛軍們施加心理壓力,故而臨出發的時候,才會命手下將士們多帶帳篷和旌旗。
營寨紮好之後,秦鋒連下了三道命令
一是讓劉廷傑以寧夏鎮副總兵的名義,傳令寧夏鎮的各地駐軍,原地駐紮,無令不準輕舉妄動,並會在一個月內補發拖欠的糧餉和各種物資。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穩住各地駐軍的軍心,以免再生叛亂,使局勢進一步惡化。
二是讓馬勇帶領四千人馬,半夜時分悄悄的離開大營,明天中午再大張旗鼓的返回來。
如此反複多次,做出一副朝廷正在不斷抽調兵馬前來圍攻寧夏城的架勢,從而加大城內叛軍們的心理壓力,為之後的勸降創造條件。
三是派出大量的遊騎兵,日夜監視叛軍們的一舉一動,提防叛軍突然衝出來,偷襲自己一方的大營!
同時利用特殊的號角聲,聯絡安插在寧夏城內的耳目們,以便了解叛軍一方的詳細情況,從而製定出最佳的平叛策略。
…………
深夜,中軍大帳內,秦鋒沒有休息,而是借著燭火的光亮,在認真翻看一本劉廷傑那裡借來的《寧夏府誌》。
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寧夏地區的曆史文化、山川地形、風俗習慣、人文故事……看明白了這些東西,對於平定叛亂、以後掌控寧夏地區皆是大有好處。
正看著呢,熊大邁步走了進來,叉手行禮道“啟稟大人,咱們的一名耳目從城內溜出來了!”
“哦,是誰?”
“周長安!”
“好,立刻帶來見我!”
“遵命!”
熊大答應一聲,轉身離開了中軍大帳,片刻之後返了回來,身後跟著一名中等身材、皮膚略黑的青年男子,穿著寧夏軍的服飾。
青年人見到秦鋒之後,情緒很是激動,而後恭恭敬敬的叉手行禮“卑職參見副總兵大人!”
“免禮吧!”
“謝大人!”
“長安,你是怎麼溜出來的?”
“回大人的話,卑職今夜正好在東側的城牆上巡邏,趁著彆人不注意,悄悄用一根繩索溜了下來,而後來到了這裡!”
……
青年人叫周長安,榆林中衛—清平堡人氏,於五年前加入了天威軍,因其頭腦聰明、武藝不凡,經過層層選拔,成為了秦鋒的親兵。
三年之前,秦鋒向寧夏地區安插耳目,周長安便是其中一員,並順利的混進了寧夏駐軍當中,還成為了一名小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