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稍微潛伏了一會兒,抓了個出來的家夥,讓希爾德加德幫忙審問了一下,得知了下次集會的預定日期。
聽那家夥說,集會每周舉行一次。
一周啊……那這段時間就先乾點彆的事情吧。
一周後,老金決定先自己去參加一下集會。
他們似乎並不挑人,而且還挺光明正大的。聽信徒們嘀咕,來來往往的人他們都不攔著,都說是來聽好話的。
“您好。”
“祝您今天愉快。”
“您好。”
信徒們甚至還很熱情地打招呼,讓人完全無法想象他們會策劃什麼邪惡的事情。而且,根據希爾德加德的說法,這裡也沒有惡魔的氣息。
這幫家夥真的是異教徒嗎?
老金正疑惑著,集會就開始了,五十多人圍坐在一起,進行著某種儀式和程序。
老金也學著周圍人的樣子,融入了現場。
“現在開始今天的布道。”
應該叫教主……還是牧師?神父?
稱呼什麼的都無所謂了。
就叫布道者吧。
總之,布道者是一位皮膚和身材都保養得很好的美貌女子。頭發是金色的。
不過,這隻是以普通人的標準來看的美貌,老金並不覺得她有多好看。畢竟,他身邊美女如雲,眼光早就被養刁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光是他的妻子們,就比被稱為王國三大美女的卡迪婭聖女還要漂亮,而且,他每天都要和那位聖女大人見麵。
老金的女人緣真是好到爆啊。
總之,布道者說要開始今天的布道,然後站在台上開始講話。
“也許這周過得很辛苦,也許過得很愉快。如果這周過得很辛苦,就用今天的集會來轉換心情,如果這周過得很愉快,就讓這周更加愉快地結束吧。”
——相信。
——相信。
布道者說完,信徒們都低下了頭。
“這周遇到困難的人,請舉手。”
老金看到有幾個人舉起了手,布道者點了一個離她最近的中年男人,讓他上台。
“發生了什麼事?”
“這,這個……”
中年人走上台,美貌的布道者握住他的手,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我唯一的兒子……說要當傭兵或者冒險家,離家出走了……老婆也跑了,現在連最後一個兒子也這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中年人幾乎是哭著語無倫次地說著。
“沒關係。”
布道者抱住了中年人。
“妻子離開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您的兒子,他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才離開的嗎?”
她一邊說著,一邊像在勸說中年人一樣,在他耳邊低語。
“但是,他還是個孩子啊……”
“他一定會成功回來的。您是這個城市的本地人嗎?”
“不是……以前,二十年前,我第一次來這裡做生意……然後才在這裡紮根……”
“您挑戰了,並且成功了,不是嗎?”
“……是的。”
“一樣的。您的兒子也是去挑戰了。就像您一樣。”
冒險家和傭兵,基本上都是在找死。如果說跳入死亡深淵也算是一種挑戰的話,那也勉強算吧。總之,老爸都沉迷於這種奇怪的宗教了,兒子不離家出走就不是人了。
但是,布道者並沒有直接說出來。
“您的兒子也是作為一個男人,為了更好地生活而進行的挑戰。就這麼想吧,為了以後回來的兒子,努力生活。說不定為了吃飯,他還會回來呢。就像您在這裡紮根一樣,您的兒子也一定能做到。”
“布,布道者大人……”
“嗯,沒關係。”
中年人擦著眼淚走下了台,接著,又有大媽和青年,依次上台,哭著傾訴自己的煩惱。
布道者非常熟練地擁抱他們,拍著他們的背,說著安慰的話。
“嗯……”
這幫家夥是什麼情況?
意外地正常啊。
他們說的都是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甚至還進行著某種心理谘詢。幫助人們減輕煩惱,或者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布道者似乎在幫助信徒們擺脫煩惱。
無論是溫柔的勸說,還是擁抱,都是如此。
——啪啪啪啪啪。
傾訴完煩惱後,信徒們都會一起鼓掌,說著“會沒事的”、“彆擔心”、“彆哭了”之類的話,氣氛還挺溫馨的。
“感謝您的教誨。”
“感謝您的教誨。”
“感謝您的教誨。”
在這樣溫馨的氣氛中,集會結束了,真心感動的人們紛紛從口袋裡掏出閃亮的銀幣或者大量的銅幣,放進捐款箱裡。
一些穿著不錯的人,甚至捐出了大量銀幣,發出清脆的響聲。老金站在隊伍的最後麵,仔細觀察著他們捐了多少錢。
——……
剛才上台聽了安慰的人……說實話,並沒有捐出多少錢。其他大部分人也是一樣。
但是,有幾個什麼都沒做的人,卻捐出了更多的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難道沒有什麼特彆的原因嗎?
總之,這些捐款,作為聽了安慰的費用,似乎完全合理。而且,也沒有任何有問題的內容。如果能用幾塊錢,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給人們帶來生活的活力,那應該大力提倡才對。
這幫家夥竟然信奉惡魔?
真是難以想象。
難道他們隻是普通的宗教信徒,異教徒另有其人?
也是,不可能那麼容易就找到。
說不定那家夥已經逃跑了。
他很可能在各個城市之間轉移,洗白自己的行蹤,然後在全新的地方紮根。如果他們是顯眼的人物,聖騎士早就抓到他們了……這還真不好說。
“我們都會去往美好的世界。”
老金幾乎是最後捐了10銅幣,剛把箱子移開的時候,布道者說道。
“是的。”
“相信。”
“對此深信不疑。”
美好的世界?
“但是,那一天何時到來……還沒有得到啟示。所以,大家都要努力工作,擺脫煩惱,笑著生活。那位大人也希望信徒們笑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