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大肆發行,最後跟廢紙一樣。
明朝曾用寶鈔給各地的藩王發俸祿,結果各地的官府苦不堪言。
怎麼說呢?
藩王拿到了寶鈔,對其他人來說,或許是廢紙,商賈都不認。
但他們有權勢,直接逼迫地方官府兌現。
這是朝廷發的,地方官府敢不認嗎?
藩王再施壓,地方官府隻能認栽。
朱元璋出身布衣,對“通貨膨脹”的考量,沒有太多的重視。
再加上大明百廢待興,需要用到錢財的地方太多了。
他嘗到紙幣的甜頭以後,一發不可收拾。
這就導致了寶鈔一路貶值,最後直接失去了信譽。
朱高熾硬著頭皮推行,解了燃眉之急。
隻是朱棣對於這種投機取巧的辦法,沒給什麼好臉色。
朝廷的信譽也很重要啊!
朱棣最終是敗給了現實,隻是差一點氣吐血。
恰逢徐氏邀請看戲,朱棣也就決定放鬆放鬆。
大明這本賬,怎麼算,都算不明白。
朱元璋堅持了三十多年,朱棣罕見地心疼起老爹來。
說到底,朱元璋還是“劫富濟貧”。
他抄了這麼多官員的家,也算是有點小富。
朱棣可不敢這麼做。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權勢滔天。
他想做的事,就沒有做不到的。
朱棣得位來自侄兒,他需要藩王、官僚集團的支持。
夏原吉為了搞錢,比朱高熾誇張多了。
他甚至提出了禁止民間用金銀銅交易,全部用寶鈔。
結果文武百官齊齊反對,這才沒有執行下去。
開玩笑,要是都用寶鈔了,百姓的損失微乎其微。
官僚集團、豪紳、商賈的損失,那可就十分驚人了。
百姓本來就沒錢,有錢的是官僚、豪紳、商賈啊。
寶鈔貶值了,他們肯定承受最重。
百姓隻要有吃的,可以一年不花錢。
有錢人能嗎?
他們可是處處和錢打交道。
當然,物價的上漲,也會影響民生。
但封建人治下,是可以調控的。
比如朝廷規定一兩銀子購買一石大米,商賈敢賣高價就砍頭,直接了當。
諸葛亮和劉備在蜀中,就是這麼乾的。
蜀國發行“直百錢”“太平百錢”,再以政策穩定物價,直接把蜀地豪紳刮乾淨。
後來成都危急,蜀地的豪紳拍拍屁股就投降了。
譙周就是典型的蜀地大儒。
為蜀漢赴死的,大都是外地豪紳。
大明的“寶鈔”,也是同樣的產物。
通過貨幣政策,收割天下。
明朝的商稅很低,但有一部分通過寶鈔回流了。
朱棣一邊聽著戲曲,一邊逗弄聰明伶俐的孫兒,朱瞻基。
如今的朱瞻基不過三四歲,臉上一團英氣,十分像朱棣。
朱瞻基出生時,朱棣還做了一個夢。
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並稱
“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大圭象征著權力。
朱瞻基的誕生,就預示著吉祥,朱棣更是對他疼愛有加。
“位卑未敢忘憂國,孫兒長大了也要做將軍,保家衛國。”
朱瞻基稚嫩的聲音,在朱棣耳畔回響,他爽朗地大笑著,心情舒暢。
“好!”
“爺爺封你做鎮北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