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樊嘉,1958年3月出生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縣。
“大豐"之名,源於境內有大中、新豐兩鎮,各取一字而得名。
民國31年(1942),建台北縣。1951年台北縣改為大豐縣。1996年撤銷大豐縣,設立縣級大豐市。101novel.com15年撤銷大豐市,設立鹽城市大豐區。
昔日的大豐縣,如今的大豐區,位於江蘇省東部,鹽城市東南,北與鹽城市亭湖區交界,南與東台市接壤,西與興化市毗鄰,東瀕黃海。
大豐區總麵積3059平方千米。截止至101novel.com22年3月,大豐區常住人口6456萬人。
大豐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說家、《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就是大豐人。
施耐庵(生卒約1296年約1370年),原名施耳,字肇瑞,號子安,彆號耐庵,江蘇興化人,就是今天的鹽城大豐白駒鎮。
出生地解碼
樊嘉院士出生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縣,這個地區的曆史變遷和文化底蘊,對他的成長和後來的成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大豐地區豐富的曆史和文化背景,為樊嘉院士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施耐庵,他的文學造詣和創作精神,無疑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樊嘉院士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了他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其次,大豐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也對樊嘉院士的成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位於江蘇省東部的大豐,東臨黃海,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這種自然環境的熏陶,使他在成長過程中更加關注自然、熱愛生命,培養了他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然而,儘管出生地的影響不可忽視,但個人的努力和執著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
樊嘉院士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醫學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院士求學之路
1976年,樊嘉從大豐縣新豐中學畢業後,參加工作。
1978年,全國恢複高考的第二年,樊嘉考入南通醫學院(現南通大學醫學院)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
1983年,樊嘉從南通醫學院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8年,樊嘉從南京鐵道醫學院(現東南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95年,樊嘉從上海醫科大學(現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樊嘉院士的求學之路,可以說是他日後成為院士的重要基石,這段經曆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樊嘉在恢複高考的第二年,就成功考入南通醫學院,這本身就需要極高的學習能力和毅力。
之後,他又相繼在南京鐵道醫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進一步提升了他的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
這種持續的學習和進取精神,為他日後在醫學領域的傑出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樊嘉院士在求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
他在醫學院接受了係統的醫學教育,學習了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
同時,他也積極參與了各種科研活動和實踐項目,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知識麵。
這些經曆不僅提升了他的專業素養,也培養了他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樊嘉院士的求學之路,也塑造了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
他在求學過程中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始終保持著對醫學事業的熱愛和執著。
這種精神追求和價值觀的塑造,使他在日後的科研和臨床工作中,能夠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為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樊嘉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段經曆不僅為他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也塑造了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為他日後的傑出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院士從業之路
1997年,樊嘉首批入選“上海市衛生係統百名跨世紀優秀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
1999年,樊嘉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匹茲堡大學移植中心,從事肝移植及肝臟外科臨床研究。
101novel.com05年,樊嘉入選“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及“上海市百名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101novel.com13年,樊嘉擔任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肝外科主任、複旦大學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學係副主任、上海市肝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
101novel.com16年,樊嘉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同年11月,樊嘉獲得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
101novel.com17年,樊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隸屬於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101novel.com19年2月16日,樊嘉院士名醫工作室,在複旦中山廈門醫院揭牌成立。
101novel.com23年11月,樊嘉不再兼任複旦中山廈門醫院院長職務,任複旦中山廈門醫院名譽院長。
從業之路解碼
樊嘉院士的從業之路,可以說是一條充滿挑戰與機遇之旅,這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樊嘉院士在從業早期就展現了卓越的學術潛力。
他首批入選“上海市衛生係統百名跨世紀優秀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這標誌著他在醫學領域的才華得到了認可,也為他後續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樊嘉院士積極尋求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
他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美國匹茲堡大學移植中心從事研究工作,這一經曆不僅使他接觸到了國際前沿的醫學技術和理念,也鍛煉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
這種國際化的學術背景,為他日後在醫學領域的創新研究了有力的支持。
樊嘉院士在擔任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等職務期間,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組織能力。
他不僅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還致力於推動醫院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為醫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種領導經驗和管理能力,對於他後來成為院士,並承擔更多的學術領導職責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樊嘉院士的從業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潛力、國際視野、領導才能,共同構成了他成為院士的重要支撐。
院士科研之路
樊嘉是我國著名的肝腫瘤外科學家,主要從事肝膽腫瘤臨床診治及肝臟移植、肝癌轉移複發機製及轉化研究。
樊嘉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首創了肝癌合並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使合並門靜脈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變為“部分可治”。
從醫學專業角度看,門靜脈癌栓是肝癌轉移的特殊表現,其後的複發轉移率幾乎是100,患者平均生存期僅36個月。
在過去,合並門靜脈癌栓的晚期肝癌被認為是不治之症,許多醫生在手術中因門靜脈癌栓發展快、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而不敢涉足。
然而,樊嘉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針對這一難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首創了肝癌合並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
這一技術結合了肝癌切除、門靜脈取栓、化療泵植入、術後門靜脈肝素衝洗、持續灌注化療以及經肝動脈化療栓塞等多種治療手段。
通過這一綜合治療技術,部分合並門靜脈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得以從“不可治”變為“部分可治”,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
具體來說,樊嘉院士團隊在手術切除率和取栓技術上進行了創新設計,使得肝功能代償期的肝癌合並門靜脈癌栓患者的手術切除率明顯增加。
同時,他們采用大樣本前瞻性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發現術後門靜脈肝素衝洗、持續灌注化療(pvi)+tace的輔助治療方式效果最佳。
應用該技術治療合並門靜脈主乾和或一級分支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其1、3、5年生存率達768、393、268,療效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樊嘉院士的這一創新技術,不僅為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也為肝癌治療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的研究不僅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也為肝癌的綜合治療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綜上所述,樊嘉院士首創的肝癌合並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創新成果,使合並門靜脈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變為“部分可治”,為肝癌患者帶來了福音。
樊嘉院士還提出肝癌肝移植“上海複旦標準”和移植後轉移複發防治綜合策略,明顯提高了肝癌病人移植術後生存率。
樊嘉院士帶領團隊,經過五年的深入研究,對251例肝癌移植病例進行了全麵的分析。
他們比較了不同肝癌肝移植篩選標準對預後的影響,並據此提出了“上海複旦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