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侯建國院士,1959年10月出生於福建平潭縣,籍貫福建福清。
平潭縣現為福建省福州市所轄的一個縣,是中國大陸距台灣本島最近的地方。
平潭西臨海壇海峽,與福清市隔海相望;南近南日群島,與莆田市秀嶼區隔海相望;北經白犬列島與長樂市隔海相望。
平潭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平潭境內就有人類活動,繁衍生息。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平潭經曆了不同朝代的管轄和變遷。
平潭在曆史上曾是海上交通要道和商貿繁榮之地。
隨著國家經濟中心南移,這裡廣設碼頭渡口,漁業、海運及對外貿易發達。
在明清時期,平潭曾是海防前沿,經曆了倭寇侵擾、鄭成功抗清等曆史事件。
近代以來,平潭也遭受了日本侵略的苦難,曾多次淪陷又多次光複。
1912年,廢平潭海防廳置平潭縣。建縣後,縣城隸屬關係多次變更,1983年6月,平潭縣劃歸福州市。
平潭人傍海而居,長期與海洋打交道,孕育出了獨特的海洋文化。
他們善於航海、捕魚,有著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捕撈傳統。
由於平潭常年遭受狂風侵襲,當地先民以火山岩和花崗岩為主要建築材料,建造了極具特色的石頭厝建築群。
這些石頭厝不僅堅固耐用,能夠抵禦海風的侵蝕,還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審美價值,成為平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平潭擁有殼丘頭遺址,距今7500年至3000年,是福建沿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之一,被認為是海洋族群——南島語族的“起錨之地”,對於研究東南沿海地區的史前文化和人類遷徙具有重要意義。
出生地解碼
侯建國院士出生地平潭縣,對他後來成為院士可能產生了以下幾方麵影響。
平潭縣曾經是一個條件相對艱苦的地方,侯建國出生後恰逢三年自然災害,度過了艱難的幼兒時期。
後來又經曆了文革時期到農村生活的曆練。
這種艱苦的環境塑造了他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
在科研道路上,麵對困難和挑戰時,這種堅韌的品質使他能夠堅持不懈地探索,不輕易放棄,為日後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礎。
在艱苦的環境中,獲取知識的機會相對較少,但也更能激發人的求知欲望。
侯建國在少年時期即使條件艱苦,仍對能拿到的書本愛不釋手,通過自學不斷積累知識。
這種對知識的渴望成為他不斷追求學術進步的內在動力,促使他在恢複高考後努力學習,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啟了科研之路。
平潭縣是海島縣,海洋文化底蘊深厚。長期受海洋文化的影響,人們通常具有較強的探索精神和開闊的思維方式。
這種文化氛圍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侯建國敢於探索未知、勇於創新的精神,對他在科學研究中不斷突破傳統思維、開展創新性研究具有積極的影響。
平潭縣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獨特的海洋生態環境,可能使侯建國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種興趣在他成長過程中不斷深化,引導他選擇投身於科學研究,尤其是在物理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為他日後的科研方向奠定了基礎。
院士求學之路
1976年1978年,侯建國在福建省福清縣輕工機械廠工作。
1978年1982年,侯建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係晶體專業學習。
1982年1989年,侯建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後攻讀固體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基礎物理中心固體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1989年1991年,侯建國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1年1993年,侯建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係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3年1995年,侯建國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
求學之路解碼
侯建國的求學之路,對他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麵的重大影響。
首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習經曆為他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從本科到博士階段,科大嚴謹的學術氛圍、優質的教育資源以及對物理專業的深入鑽研,使他係統地掌握了晶體學、固體物理等專業知識,培養了紮實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
接著,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讓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深化對專業領域的理解,積累了寶貴的科研經驗。
而在美國的兩段博士後研究和高級訪問學者經曆,則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
接觸到世界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術方法,與國際頂尖學者交流合作,促使他不斷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激發了更多的創新靈感。
在不同階段的求學過程中,他曆經多種科研環境的磨礪,學會了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些豐富的求學經曆共同塑造了他卓越的科研素養,為他日後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院士從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