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馬大為院士,1963年9月11日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
社旗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北部邊緣,社旗縣轄區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商朝時,社旗北部連接著鄫國地;西周時屬申、鄫、唐等國域;春秋時屬楚;戰國時屬韓。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西漢時屬南陽郡,西晉、東晉、南朝時先屬荊州南陽郡,後屬雍州南陽郡和豫州等。
北朝西魏、北周時也有相應的行政區劃歸屬變化。
隋唐至宋元時期,隋時絕大部分地區屬淮安郡,唐時屬唐州,北宋時屬京西南路唐州,金時屬南京路唐州,元時屬河南省南陽府。
明清時期,社旗鎮(賒店古稱“賒旗店”)發展成為“豫南巨鎮”。
清朝乾隆至光緒年間,在賒店鎮中心修建了山陝會館。
此時賒店鎮也成為萬裡茶道水陸中轉站。
近現代以來,社旗縣在民國時期仍屬河南省南陽府,經曆了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曆史事件。
1965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社旗縣。
曆史上社旗曾與景德鎮、佛山鎮、朱仙鎮齊名,為全國的四大商業重鎮之一。
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達到巔峰,形成了72條商業街、36條胡同的格局,商業繁榮,有“天下店,數賒店”“金漢口,銀賒店”等美譽。
出生地解碼
馬大為院士出生地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社旗縣有著重視教育的傳統,馬大為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這為他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教育啟蒙。
他的父母對他的學習十分關注,在其幼年時便教導他學習唐詩宋詞等知識,培養了他對知識的濃厚興趣和學習的專注力,為他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社旗縣的教育環境雖然不算最頂尖,但也為馬大為了基本的學習條件。
他在社旗縣一高學習期間,接受了係統的中學教育,通過努力學習考入了山東大學化學係,開啟了他的科學研究之路。
社旗縣當時的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生活環境較為艱苦。
這種環境使馬大為從小就經曆了生活的磨練,培養了他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性格。
這種性格特質對於他在科研道路上麵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持不懈、努力克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對艱苦的環境也激發了馬大為改變命運、追求更好發展的強烈願望。
他深知隻有通過努力學習和不斷奮鬥,才能走出困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種內在的動力促使他在學習和科研上不斷進取,為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社旗縣的曆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孕育了馬大為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和自豪感。成為院士後,他始終以自己是社旗人而自豪,並且將這種自豪感轉化為對家鄉的責任感。
社旗縣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智慧和哲學思想對馬大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勤奮、鑽研、創新等精神,與科學研究的精神相契合,為他在科研道路上了精神支持和思維啟發。
河南人具有樸實、勤勞、勇敢的地域性格特點,馬大為在成長過程中也受到了這種地域性格的影響。
這些性格特點使他在科研工作中能夠腳踏實地、勤奮努力,勇於探索新的科學領域。
院士求學之路
1980年,馬大為考入山東大學化學係本科,1984年7月畢業並年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4年9月,馬大為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博連讀,1989年畢業並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1990年,馬大為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和梅奧醫學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求學之路解碼
馬大為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山東大學化學係的學習,為馬大為打下了堅實的化學學科基礎。
本科階段的係統課程學習,讓他掌握了化學領域的基本理論、實驗技能和研究方法,為後續的深造和科研工作了必要的知識儲備。
起初對化學興趣不足的馬大為,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了化學的魅力。
尤其是大二學習有機化學時,其中不可預測的繁多變化讓他覺得有趣又有挑戰,這種對學科興趣的培養和轉變,成為他在化學領域不斷探索的內在動力。
能夠考入山東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本身就證明了馬大為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
在大學期間,通過應對各種課程學習和考試的挑戰,他的學習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和提升,為日後在科研領域快速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使馬大為能夠深入鑽研有機化學這一專業領域。
這裡擁有頂尖的科研資源、優秀的導師團隊和濃厚的學術氛圍,為他了深入學習和研究的絕佳環境,讓他在有機化學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師從陸熙炎教授等優秀的導師,使馬大為能夠學習到先進的科研理念和方法,導師的豐富經驗和專業指導對他的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參與了一係列科研項目,積累了寶貴的科研經驗。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作為國內頂尖的科研機構,為馬大為了先進的實驗設備和豐富的研究資源。
這使得他能夠開展高水平的科研實驗,探索有機化學領域的前沿問題,為他日後的科研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美國的博士後研究經曆,讓馬大為接觸到了國際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術,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
與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優秀科研人員交流合作,使他了解到了世界範圍內有機化學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為他的科研工作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匹茲堡大學和梅奧醫學中心,馬大為有機會參與到跨學科的研究項目中。
這種跨學科的研究經曆,使他認識到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對於推動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啟發了他在後續科研工作中開展跨學科研究的思路,為他在有機合成方法學、化學生物學等多領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在國外的學習和研究期間,馬大為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活動,與國際上的同行建立了廣泛的聯係和合作。
這種學術交流與合作不僅提高了他的學術影響力,也為他日後的科研工作了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院士從業之路
1994年,馬大為入選首批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1995年,馬大為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7年,馬大為被複旦大學聘為長期兼職教授,並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