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期盼的是一個錯覺。即便我是弱弱地期盼著,可到最後,我還是因為發現了這是錯覺而重重地傷心。
每一種情緒都會走向死亡,所以你必須頻繁切換情緒,看似是句廢話,萬事萬物都沿著這個軌跡走著,其實我想說的還是,早點準備,一麵延緩死亡,一麵另辟蹊徑。
啊,如果可以豪放一點,不如打包行李,然後丟掉那些裝不進來的,去雲遊一番也不賴。
不想屈從於堆砌、虛偽和所謂的權威。
其實也隻是想調查一下,杜甫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僅僅是一句詩,還是一句可以終身行之的真理嘛!
其實我小時候也看了很多書的,隻不過都在成長的路上賣廢紙了,沒有統計。
也許在某個範圍內,隻要想做,用心去做,一定會大範圍一致漸進穩定地收斂到一個令人滿意的地方去。
其實這隻是漸漸發現自己的四周有無數的牆壁,發現牆壁是打破牆壁的第一步。
我感覺我不一樣了,我開始渴望著什麼!人生苦短,不及時讀書學習,就沒時間了啊!我不會成為彆的什麼樣子,我隻願意成為我想要成為的樣子。
人的認知受到環境影響,如果你是勤儉的人,在生活中你必然會用最節約的方式處理問題,而這種方式就是他所處的環境裡最豐富的資源,當然了,因地製宜。
深深地回憶後才知道,我的回憶裡隻有悲傷的情感,除此之外空無一物。
有些東西本沒有用,隻因為它稀有,就顯得珍貴了。
人在一言不發的時候,其實已經說了很多。
好了百星了,收拾收拾學習了。其實玩遊戲嘛,也是對多巴胺的一種追逐,隻不過這種比較安全,畢竟好控製。
自不想恐慌,但是身不由己。細想為何會恐慌,不過是平時太安逸享樂,從不委屈從不思考從不焦慮,則當事情發生了就如晴天霹靂猝不及防,才會恐慌。所以的話,還是儘量把那一瞬之間的情感拆分到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中,這樣就能顯得泰然自若了。
依舊不妄圖證明什麼,一如我不妄圖能理解誰。
你要奔赴的是真正的山海,否則怎麼會進步呢?人的精力好比水流,如果總是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怎麼會辦成大事呢?如果不集中起來,這也參與那也參與,總去臨淵羨魚,手忙腳亂,什麼都想要,胡思亂想,怎麼可能掌握自己呢?怎麼能收放自如呢?
要集中。
理應感到幸福,如果感到不幸,可否先檢查自己是不是很任性,如果不是,那麼檢查自己缺的是什麼,看看哪些可以做,先在自己的可做範圍內改變,也許後麵的部分也會跟著變好的。
過去的殘夢麼?不再重複了,目前這個狀態很令人滿意。再回顧是多餘了。
不是我該考慮的事我不考慮,明智之舉。
大腦持續興奮會很累的,這不單單是身體上的,需要休息好久,所以以後儘量避免持續興奮,就算是讀啊,學習也要適可而止。
暫時可以不要那麼多目標,先完成既定目標,整理好,自然會發現之後的目標的,先,悶頭學習就好。
習慣和經驗不一定直接構成原理,而原理呢,一般是披著習慣和經驗的外衣。
想問不一定是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呢就隱含著想問的意思。於是,“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就比“想問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意思更豐富一些。這樣寫,總會摻雜進一些落寞。
還有就是加入人的體感來代替抽象的形容詞,比如說“超級冷”就不如“凍得受不了”更接近人的感知。硬比自然沒啥區彆,隻是稍稍不太一樣吧。
“不應有恨”,就比“我好恨”,多許多心理活動,內心的搖擺和釋懷。其實“不應有恨”也是恨了,恨過之後無奈,勸說自己不要再恨下去。
越是強調不在乎,越是強調已經釋懷,越發說明沒有釋懷,自然也可用作文字表現手法。“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越是勸自己,越是期待,越是樂景襯哀情,《水調歌頭》總體是較為悲哀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對未來的期待吧,三七開。
明知故問,也是一種手法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比較含蓄,他知道啊,這句話就是,天上的月在變化,你自己看,但是含蓄一些,不直接說你好,委婉地建議你去請教一下。一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除了委婉,人也喜歡確定之中的不確定。
既是喜劇的起源,那必是悲劇的起源。
短台詞意蘊豐富是因為潛台詞太多,其實和含蓄是一個意思,加之前麵的,他沒有說話,就已經說了很多了,是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