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除了上班、上課,他的業餘時間大部分都放在了讀書看報上,歇也歇夠了,時間長了不動筆,也有點技癢難耐。
趕巧這天傍晚,祝昌盛不請自來,又來找林朝陽聊新作品的事。
“《賴子的夏天》發表之後反響很好,現在大家都把你當成了國內意識流文學的領軍人物,盼著你在意識流文學這個領域再深入創作下去。”
林朝陽寫《賴子的夏天》是因為故事恰好需要一種氛圍,而且意識流小說廢話連篇,也好騙稿費。
他想了想說道:“《賴子的夏天》受到大家的喜愛我當然高興,不過要不要再寫一部這個類型的作品,我還沒想好。”
祝昌盛說:“作為編輯來說,我們是很盼著你能夠再寫一部像《賴子的夏天》這樣的作品的。《賴子的夏天》開創了‘中國式意識流文學’這個嶄新的概念,有希望開創一股潮流,如果你能夠再深耕一下,說不定就是開宗立派。”
林朝陽根本不信他們這群編輯的鬼話,大笑道:“那麼簡單就能開宗立派,文學界的宗師豈不是滿地走?”
見林朝陽絲毫不被自己畫的大餅打動,態度堅決,祝昌盛心中不免遺憾。
他又問道:“那你最近有什麼想法沒有?”
“正在醞釀。”
祝昌盛見他神色輕鬆,忍不住調侃道:“你現在有底氣嘍,光是《高山下的花環》這一部小說就頂個萬元戶。”
“萬元戶”這個詞如今剛剛流行開,今年四月份新華社發表通訊文章《雁灘的春天》。
文章中提到,1979年末,蘭州李德祥從隊裡分了一萬元錢,社員們把他家叫作“萬元戶”。
這個名詞隨著文章的流傳而被廣泛傳播,不到半年時間已經成了全中國人民最耳熟能詳的新名詞。
如果這個時候要評選1980年度熱門詞彙的話,“萬元戶”這個詞一定榜上有名。
對於這個年代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這還是個很遙遠的目標,可祝昌盛卻知道,這對林朝陽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不提彆的作品,今年光是《高山下的花環》單行本的收入恐怕就讓林朝陽賺的盆滿缽滿。
林朝陽笑了笑,“哪有那麼誇張,《高山》能賣那麼好是有特殊原因。”
“有什麼原因咱不管,稿費你可是實打實的拿到了手。你這一部中篇小說,比彆人寫兩篇長篇賺的都多。”
祝昌盛的語氣中三分感歎,七分羨慕。
對於大多數作家來說,林朝陽的這種收入是不敢想象的。
這年頭一篇中篇小說的稿費通常三五百塊錢,發表之後出版得看運氣,印數稿酬什麼的就更不能指望了。
即便是賣出10萬冊,也不過20的印數稿酬。彆看現在國內讀書氣氛濃厚,但一般的圖書想賣到這個銷量其實並不容易。
《高山下的花環》在半年時間裡狂銷超過二百萬冊,是天時地利人和,哪怕是放在人文社這樣的國家級出版社裡,也是極其罕見的情況。
“我們社裡最近還有人說呢,當初真不應該把《高山》這隻下金蛋的母雞給放跑。
不過我們還有《賴子的夏天》,社裡最近在張羅給《賴子的夏天》開座談會。
過段時間應該會跟你聊《賴子的夏天》的出版事宜,又是一大筆稿費。”
祝昌盛是《當代》的編輯,並不負責人文社的圖書出版業務,所以隻是給林朝陽漏了個口風。
林朝陽搖了搖頭,說道:“哪兒就一大筆稿費了。你還當《賴子的夏天》的銷量能跟《高山下的花環》一個水平?你們雜誌賣了多少,你又不是不知道。”
《賴子的夏天》發表在今年《當代》的第二期上,頭條發表、一期發完,待遇是獨一無二的。
小說發表之後,受到了廣大讀者和文學界的廣泛歡迎,尤其是在評論界的反響,幾乎是一片讚譽。
主要原因,無外乎是林朝陽在小說中所表現出的成熟技法,讓評論界看到中國文壇誕生了一部意識流文學傑作。
要知道在此之前,國內尚未誕生過一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意識流文學作品。
而且林朝陽在小說中很好的融入了中國文化元素,創造出了富有中國文化色彩的獨特作品,這更讓評論界感到驚喜。
當評論家閻剛喊出“中國式意識流文學”這個概念之後,便迅速收到了同行們的回應。
各種評論文章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國內各大文學雜誌和文學評論雜誌的版麵上。
這幾個月時間裡,“中國式意識流文學”這個名詞紅遍了中國文學界,人們熱衷於評價和談論這樣一部具有話題的優秀作品。
文學界對於《賴子的夏天》的熱捧,不斷向外擴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讀者群體,許多原本對於意識流文學並不感興趣的讀者因為那些花團錦簇的評論文章選擇了閱讀這部小說。
這些讀者的支持,也助推刊載《賴子的夏天》的《當代》第二期最終銷量定格在了53萬份上。
這個數字對於《當代》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因為在這一期之前,《當代》的銷量僅有13萬份。
僅僅一期之隔,銷量暴增超過300,對於任何一家刊物來說這都是相當可怕的記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賴子的夏天》居功至偉。
有了這樣巨大的成功,《當代》和人文社自然想把和林朝陽的合作關係延續下去。
這段時間以來,祝昌盛隔三差五就登門拜訪林朝陽的原因也在這裡。
當然了,40萬份和300這個增幅固然可怕,但這隻是相對而言,有《人民文學》《收獲》橫在麵前,《當代》的這個銷量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而且跟《賴子的夏天》在文學界、評論界所引起的強大風潮比起來,這部小說在普通讀者和更廣大的民眾當中所引起的反響就要小得多了。
在這一點上,《賴子的夏天》與《高山下的花環》正好形成了對比。
林朝陽很清楚,未來《賴子的夏天》如果出版,在文學界和一些文學愛好者那裡的評價和口碑一定會很高,但若論及銷量,恐怕也很難跟《高山下的花環》相提並論。
《高山下的花環》的逆天銷量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加持的,在這一點上《賴子的夏天》難望其項背。
“不提稿費和銷量了。說了半天,跟我談談你的構思吧。”祝昌盛央求道。
“跟你說了還在醞釀嘛,沒想好呢。”
“那你啥時候能想好?”
“那我哪知道。”林朝陽被他追問的有點不耐煩,“我小說可沒說給你們。”
祝昌盛跟章德寧不一樣,他老奸巨猾,聽著林朝陽這麼說,也不著惱。
“我知道,我知道。你有了想法可以跟我說說嘛,我給你參考參考,我老祝好歹也從業二十多年了。”
“等有想法的。”
“行,那等你過兩天想好我再來。”
如果說章德寧的組稿風格是直來直去,劉昕武的組稿風格是殺人不見血,那麼祝昌盛的組稿風格就是狗皮膏藥,讓人想對他發脾氣都發不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