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又不傻,時間長了他們自己就會判斷,然後直接去農資店拿藥。
就像我們普通人感冒發燒,自己就知道該買什麼藥。
他們不會再另外花錢花時間跑到縣城去。
即便有,也很少。
我家裡就是種地種大棚的,在我的印象裡,我爸媽從來沒去看過農作物診療。”徐良道。
他小的時候還記得鎮上有提供這種服務的店,而且還配備了顯微鏡,搞得像模像樣,但那是九十年代。
進入千禧年後直接消失了。
他不清楚具體原因,但如果賺錢的話,相信肯定不是這個結果。
“這樣吧,你先弄幾個試點,看看效果再決定是不是全公司推廣。”
劉強西點頭答應下來。
心裡也鬆了口氣。
他還真怕徐良仗著自身的經驗,直接給他否了。
農作物診療如果發展起來,會成為德農農資連鎖的賣點和重要贏利點。
他不想輕易放棄。
“屯河農業,限於華夏的土地現狀,我們很難增加農業用地的麵積,所以主要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
在德隆時代,屯河農業在疆省開辟了四個大型農場,掌握著40萬畝土地,種植西紅柿、枸杞等經濟作物。
但德隆的這些土地,是在荒地上開辟出來的現代化農場,也是類似以色列的節水農業。
這種農場投資成本較高。
而且很難大規模推廣。
畢竟疆省的水資源有限。
德農接手後,又投資上千萬,成立了兩個10萬畝農場。
但荒地想變成高產農地,可不是有水就行。
還需要投入各種有機物增加營養,把沙土變成農作物可以生長的土壤。
在有充足資金支持的情況下,這個過程也需要三四年的時間。
單純靠種地收回成本太難了。
這也是劉強西想做深加工的原因。
不過發展深加工也不隻是他自己的主意,德隆時代的屯河農業就有這個想法,隻是他們把絕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金融上。
根本沒有資金來推進這件事。
“今年我們開發深加工的產品暫時規劃為四種,西紅柿、枸杞、大棗和杏。”
四種產品都是屯河農業基礎深厚的產品。
尤其是西紅柿,在德隆時代就已經擁有12家番茄加工廠,可年產大包裝番茄醬30萬噸,番茄粉5000噸,番茄紅素10噸的能力,是世界第二大番茄企業。
杏醬雖然差了點,但也有年加工10萬噸鮮杏,濃縮杏漿3500噸的能力。
“開發‘屯河品牌’的番茄醬、番茄乾、袋裝枸杞、大棗乾、杏醬等初加工產品,延長價值鏈,創造更多的營收。”劉強西繼續道。
“疆省有豐富的乾果資源,除了之前提到的,還有葡萄、核桃等,屯河農業可以立足在這些資源上開展深加工。”徐良道。
“我們也是這麼想的,不過今年我們隻打算先開發西紅柿、枸杞、大棗和杏,等有了一定的經驗,也賺到錢了,再考慮更進一步。”
“不貪大求全,穩步向前邁進。不錯。
不過,屯河農業的根基是農場,在不斷進行農產品深加工開發之餘,也要不斷開拓公司旗下的農場麵積。”
劉強西道:“徐總,在疆省開發農場的成本太高了,20年的租賃期內,我們很難賺到多少錢。
同樣的資金如果投在其它方麵,會獲得更高的回報。”
華夏的土地租賃期最長就是20年。
20年後,即便再重新租賃,農地的租賃費也遠高於荒地。
這意味著租賃成本大大提高了。
“老劉,經商這麼多年,我悟出最大的一條真理就是:不管任何事情,都要給自己留有一定的餘地。
雖然現在看,我們掌握著國內西紅柿、大棗等農產品,最大的一條零售渠道。
但我們也不是沒有競爭對手。
即便是我們最有把握的西紅柿領域,也有新中基。”
疆省西紅柿領域有兩家巨頭。
一家是屯河,另一家就是裝修起家的兵團企業新中基。
這家公司從90年代中期開始做農產品進出口貿易。
創始人劉一觀察到獨聯體國家的番茄消耗量相當可觀,是個不錯的商機。
於是他重資請羅蘭貝格,為其提供了一份番茄醬行業谘詢報告,經過調研和判斷,正式籌建了新中基的第一座番茄醬生產廠。
2000年,新中基借著兵團指標上市,開始從多元化經營向番茄產業聚焦。
隨著新中基、屯河入場,華夏的番茄產業從生產經營階段走向了資本為王階段。
借助資本市場輸送的彈藥,兩家公司控製了疆省70的番茄加工產能,番茄醬產量四年翻了四番。
2001年,屯河成為僅次於美國晨星的世界第二大番茄加工企業,由兵團支持的新中基位列華夏市場第二。
不過,華夏番茄行業發展的背後,真正賺到大便宜並不是華夏,而是意大利人。
意大利是全球赤金貿易中最具影響的力量,也是番茄加工產業的最重要推手,這得益於三個因素:戰爭、移民和老墨墨索裡尼)。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