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周期投資,在二十年後隨便一個關注芯片行業的人都知道這個起源於南韓的發展戰略。
但現在真正了解的並不多。
張如京麵露驚訝。
不過很快他便理解了。
漢華現在財大氣粗,確實有資格說這句話。
看著對方自信的樣子,張如京仿佛看到了中芯國際產能提升來後,除台積電外,全球各大代工廠紛紛破產的情形。
“徐先生真是大手筆!”
張如京算是服了。
有錢確實能解決絕大部分問題。
“再就是訴訟。”
2005年1月30日,中芯國際和台積電的專利及商業機密訴訟案達成和解。
和解協議中規定,中芯國際將在六年內以分期方式支付台積電17500萬美元;
台積電也將撤銷在美國聯邦法院、美國加州地方法院、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以及新竹地方法院所有正在進行中的訴訟案件;
然而,台積電仍保留再提告訴的權利。
此項協議中同時載明,到2010年12月底止,雙方就相關專利進行交互授權。
在此項協議當中,台積電不允許中芯國際使用台積電的商業機密,但同意針對某些特定台積電的商業機密不對中芯國際提出告訴。
就是這個開了後門的和解協議,讓台積電很快找上門,再次發起了對中芯的訴訟。
“漢華收購中芯國際後,漢華的律師團隊會接手中芯跟台積電的訴訟。
張先生隻需要負責公司先進製程的研發和公司運營,這個問題由我來解決。”
看著張如京複雜的表情,徐良繼續道。
“張先生,張仲謀的策略其實很簡單,趁機病要你命。
他就是打算趁著全球芯片需求疲軟,中芯國際還未能徹底扭虧為盈的機會,用訴訟拖垮你們。
就算拖不跨,也要打亂中芯的發展節奏,減少你們的研發和運營資金,讓你們徹底不能翻身。
所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就隻有積極應訴。
打官司,我們奉陪到底。
但打官司之餘,中芯不僅不能放棄自身的發展,還要進一步加快。
這樣一來就會打亂張仲謀和台積電的發展計劃和戰略,讓中芯扭轉現在的不利局麵。”
唉……
重重的歎了口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徐良心裡也歎了口氣。
張仲謀確實是ic領域最頂尖的天才之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東瀛半導體,家電產品衝擊美國市場,美國因長期負債,貿易逆差,開始強迫順差東瀛貨幣升值,並和東瀛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
自己生病,讓彆人吃藥,這個就是美國人一向的解決問題方式。
除了東瀛外,以加工出口為核心的彎彎地區也是美國人壓迫的對象。
不到兩年時間,新台幣兌美元的彙率已從40元上升到25元。
彎彎地區出口競爭力大失,企業紛紛出走,轉戰內陸、東南亞等地。
當時內陸地區正值改革開放,國家政策對外資特彆是台資青睞有加,加上內陸人力成本非常低。
兩岸同文同種,來內陸設廠則是台資的第一選擇。
台係工廠也是遍地開花。
當時,對於內陸普通人來說,能夠進入台係工廠也是一個薪資不錯的工作,那段曆史也代表了一段彎彎向內陸產業轉移的曆史。
為了避免產業空心化,當時彎彎地區有識之士,寄希望於以半導體科技帶動產業升級。
當時彎彎行政院長孫運璿,將目光瞄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希望通過引進半導體科技領頭人,帶動普通來料加工到高附加值產業升級。
那誰是當時美國半導體行業的華人職位天花板?
如果答案隻有一個,那個人就是張仲謀。
老張,1931年生於寧波。
張家書香門第,三叔張思侯曾在哈佛攻讀電信碩士學位,之後又拿到應用物理博士學位。
後來在美國東北大學任教。
18歲以前,張仲謀跟著父母躲戰亂,在東瀛人的炮火下輾轉過六個城市,動蕩時局下前後換了十所學校。
49年被三叔張思侯帶到了美國,並進入了哈佛求學。
需要強調的是,老張雖然在彎彎創立了台積電,但卻不是‘榮民’。
&nerican。
老張在哈佛大學呆了一年,就轉學到麻省理工。
1955年,完成麻省理工碩士學位課程之後,他兩度報考麻省理工博士失敗。
這是老張一生中最大的打擊,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運。
正是因為進不了博士班,他誤打誤撞地闖進了半導體行業。
當時正值二戰後美國經濟騰飛,到處都是工作機會,老張畢業收到了幾份offer,其中包括福特這種知名大廠,還有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希凡尼亞”。
當時,福特給的工資是479美元每月,而希凡尼亞給出480美元每月。
一元之差,張仲謀沒有選擇福特而是選擇了“希凡尼亞”。
這個選擇誕生了當前半導體行業中最重要的人物。
張仲謀在“希凡尼亞”完成了從一個行業小白到半導體工程師的轉變。
當時正值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大潮,半導體行業缺人現象非常嚴重。
所以即使專業不對口也可以獲得一份工作。